曲兆祥/文化大學國家發展及中國大陸研究所兼任教授
賴清德就任中華民國總統即將滿一年,各界紛紛檢視他這一年來的施政表現。其結果大體上來說算是差強人意,但危機四伏。我相信不只是社會各界對他的施政表現不盡滿意,恐怕連他自己都對這一年來的績效都不是很滿意。當然肯定有人會說如此說法太過主觀,未必是事實。不過,若以客觀的分析最近公布較具公信力的民意調查數據,容或滿意度有些變化,但若比較賴總統在過去一年以來的民意支持度趨勢圖,很明顯的,他就職百日後支持度趨勢是下行的,而且目前幾乎是處在低點。
賴清德2024年當選的選票比例為40.1%,而目前各家民調機構賴的支持度高點大致就在這個位置,可是低點卻要低5-8%。因此平均來看,賴的支持度(或滿意度)約在35%上下,略低於他去年勝選時的數據。造成這種情形的原因各方說法不一,尤其是最近幾天更是充斥在公共論壇中。我個人從選民結構的角度切入,試著去歸納中間選民政治態度改變的原因,但必須先說明為什麼是中間選民而不是持其他政治態度者。
賴清德失去中間選民的信任
其實從調查數據就可分析出來賴清德的基本盤並未更動,綠營本身仍是鐵板一塊。而藍、白營則更不可能轉變對賴態度,所以唯一可以解釋賴支持度高低起伏的群體就只剩下中間選民這一塊。而如果我們再仔細分析自變項,更可以發現支持度變化最大的集中在中高齡層和高知識群體。這表示造成賴清德支持度下滑的原因,是政策因素而不是意識形態。因此我們必須朝政策取向尋找原因。
4月2日川普在美國「解放日」宣布「對等關稅」政策,全世界都集中精神關注中美貿易戰走勢以及對本國經濟的衝擊,台灣當然也不例外。然而接下來的發展,卻顯示出賴清德的執政團隊毫無章法的軟弱作風;特別是除了一再讓步和任美方霸凌外,實在也端不出甚麼像樣政策,連提出880億的紓困方案都缺乏具體內容,還遭到在野黨聯手加碼,最後逼得行政院夾帶今年遭刪減、凍結的預算項目一塊提出,以顯得數字龐大。這完全表現出執政團隊的慌亂和對整體貿易戰形勢缺乏掌握,與對岸及日本政府相較,簡直就有天壤之別。然而,執政團隊和民進黨當局非但未因此去做調整,反倒更加緊了推動國內大罷免的舉動,檢調機關幾乎全面性的對藍營負責罷免行動者進行搜索;他們當然會聲稱有一定的法律依據,但看在那些感覺到外部經濟壓力的人們眼裡,這麼大規模的進行,顯然觸怒了他們。
賴、卓面臨治理失能危機
故而中間選民表態對賴清德政府的不信任,這種不信任不是對賴政府執政理念的不信任,而是對其團隊執政能力的懷疑!這從賴清德本人的滿意度和卓榮泰內閣的滿意度雙雙下滑,即可看出一斑。 因此,如若賴清德團隊在一定期間內,無法拉抬民意的信任感,那他的執政即將面臨治理危機。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