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紹成專欄】AI與中華文化 

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隨著人工智能(AI)技術在21世紀的飛速發展,全球正進入一場被譽為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科技與文明轉型浪潮。在此浪潮中,具有數千年連續文化傳承的中華文明,面臨與現代AI技術融合的契機與挑戰。中華文化的哲學智慧與倫理價值,正可為AI的發展提供深層意義與道德支撐。

中華文化強調「天人合一」、「以人為本」、「和而不同」,其核心價值如儒家的仁義禮智信、道家的順應自然、佛家的慈悲智慧,為AI應用提供倫理準則與人文關懷。例如,中庸思想可作為科技發展與人性之間的平衡點,避免AI走向極端化與非人性化發展。

然而,AI在語音辨識、圖像處理、教育醫療等領域的迅猛應用,也帶來知識定義、演算法偏見、隱私保護與倫理邊界等挑戰。AI是否具理解力?是否會威脅人類自主性?是否可能具有意識?這些問題從哲學層面引發對AI存在與意義的深刻反思。

中國大陸已將AI技術與中華文化融合,展現在教育(如孔子AI教學助手)、文化遺產數位保存(如AI修復古文物)與藝術創作(如AI生成詩書畫)等方面,證明科技可成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助力,而非威脅。

此外,中華文化亦可為全球AI倫理治理做出貢獻。例如,「仁者愛人」可引導AI照顧弱勢群體;「因果報應」理念則可推動演算法的責任追溯機制;「無為而治」啟示AI自主與監管的平衡。這些文化價值可補足西方以個人主義為核心的AI治理觀,促成全球多元的倫理框架。

北京已明確將AI與文化深度融合列為發展戰略,透過《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與《人工智能倫理規範》,強調科技必須尊重文化、服務社會,展現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科技治理理念。

展望未來,兩岸應加強哲學與科技的對話,推動跨學科的「文化與AI研究中心」、支持具文化內涵的AI應用發展,並積極參與全球倫理治理合作,使中華文化智慧成為AI時代的重要思想資源。

總之,科技發展的終點不僅是效率與智能的極致,更是對人類存在意義的重新提問。唯有文化自信與哲學深度並重,兩岸才能在全球AI倫理與文化創新中貢獻具普世價值的東方智慧,走出一條仁智並濟、融合共生的發展道路。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