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輯專欄】從認同錯亂到失控:民進黨把台灣推向極權臨界點

總統賴清德自3月發表「賴17條」後,近日接受《日本經濟新聞》專訪,將在野黨說成「身份認同」不同的人,已帶來嚴重寒蟬效應。圖/中央社
總統賴清德自3月發表「賴17條」後,近日接受《日本經濟新聞》專訪,將在野黨說成「身份認同」不同的人,已帶來嚴重寒蟬效應。圖/中央社

民進黨政府在賴清德領導下,面對中國威脅採取的連串政策,看似以「國安」為名,實則在邏輯與治理上逐步邁向封閉與失控,甚至逼近極權邊緣。從「國家認同」、「身分認同」的混淆,到針對兩岸交流、宗教、文化、青年交流的全面管制,民進黨正以一種「不信任人民」的姿態,築起一座制度性高牆。這樣的治理邏輯不僅讓人質疑其民主初衷是否仍存,更令人痛心台灣社會最深層的連結,已一點一滴被瓦解。

認同偽命題 一場反民主的治理危機

賴清德接受《日經新聞》專訪時說,「民進黨與在野黨在國會無法合作,是因為身份認同不同。」換言之,賴清德已將非綠勢力視為「非我族類」,光明正大形塑「內部敵人」。一如黑熊學院所言,「台灣之所以無法凝聚社會共識,根本原因就是有一群生活在台灣卻認同敵國的人,及社會受到統戰宣傳影響。」

合理化「身份認同」就是告訴民眾你們的國家認同有問題,也才有今日連藝人都要被打壓。在如此扭曲大帽下,賴清德才會對《日經》說,「反對黨阻礙加強國安對抗中國,在國會投票否決或凍結政府關鍵預算和國防預算,因此律師、學者和民眾推動聲勢浩大的罷免運動」,合理化大罷免這般反民主的荒謬行為。

國家認同,是對一個政治共同體的歸屬,在台灣就是認同中華民國;身份認同,則是個人在文化、宗教、族群與生活經驗中的多重總和與定位。絕大多數台灣人認同中華民國,卻同時珍視中華文化根源以及與大陸親友的情感聯繫。這種多元認同,正是台灣社會的重要特色,如同北一女教師區桂芝的90餘歲老母生活在大陸,家姐散居中港,如此親情連結的台灣人所在多有,不該被污名「統戰風險」。

而當執政者刻意模糊兩者界線,實則是將所有與中國相關的傳統文化、情感與活動,套上政治枷鎖。這不只是治理謬誤,更是冷酷的社會工程,意圖塑造單一、排他的「認同典範」,作為政權合法性的依據。

清查與限制 政策矛頭指向自己人

回過頭看看賴清德宣布的「賴17條」,對象不只是中國人,而是涵蓋廣大在陸生活、工作甚至成家的台灣人。該政策要求清查持有中國證件的台灣人,並加強對中港澳人士來台限制,這些措施看似防範滲透,實則劍指國人。

一位在深圳工作的林姓台商說,「我愛台灣,但我得在大陸賺錢養家。現在政府當我是可疑份子,真讓人心寒。」另一位在成都營商的杜姓台商說,「大陸生活 越久,越愛台灣,越認同台灣。民進黨不會了解這道理的!」林先生的處境正是數十萬「兩岸家庭」與「中國職場台灣人」的縮影。當政府用監控代替理解,用懷疑取代信任,不但沒防住敵人,反而打擊了自己人的信心。

青年與宗教:原本是希望 如今成破口

年輕人原是台灣面對未來最大的資產。但在民進黨眼中,青年赴陸交流,宗教活動赴陸參拜,竟全成為「國安破口」。一位曾參加「廈門兩岸青年創業論壇」的高雄林姓大學生說,「我們是想拓展視野、認識市場,不是被誰洗腦。」但他回來後卻被學校警告要「備案」,讓他覺得「被政府當賊看」。

同樣荒謬的事也發生在宗教交流上。某宮廟每年固定赴福建湄洲媽祖祖廟進香,是傳承超過百年的傳統。但在新規定下,主委說,「我們要先報備,可能還要先登錄或限制。這樣做是對祖先不敬,對信仰的扼殺。」當政府將宗教情感與青年追夢視為潛藏風險,台灣社會的人性、歷史及文化連結已被逐步摧毀及割裂。

馬英九主政時期台灣吸引千萬陸客造訪,不僅是賺取外匯,而是兩千三百萬人對十四億人口的「統戰」。陸客返回後哪個不說「想念台灣」?媒體看了台灣民眾高素質及樂於助人還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國民黨治理時期,台灣成為陸人的「民主燈塔」,大陸唯台灣馬首是瞻。如今民進黨治理,卻是走回頭路。

國民黨戰敗了撤退台灣,如今,民進黨卻是不戰而降。民進黨治理邏輯與其說是為抵抗「境外敵對勢力」,不如說是為掩蓋自身信心的崩潰。面對成為國會少數,面對國際處境艱難,民進黨不是選擇四年再打一次選戰,而是選擇將壓力轉嫁人民,將六成民意塑造為「內部敵人」,群起攻之後讓社會產生「寒蟬效應」。

所謂抵抗外來威脅是假,掩蓋信心崩潰才是真。國家安全的真正根基不是監控,而是信任。一個自信的政府,應相信台灣人民有足夠的智慧分辨真偽,選擇道路。民進黨若無法放下對統治權的執念,重拾對人民的信賴,不僅辜負民主先輩開創的自由社會,更可能親手瓦解台灣的核心價值。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