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除役系列3-1】非核家園最後一哩路:火力飆84% 點燃「用肺發電」爭議

圖為台中火力發電廠。圖/取自台電官網
圖為台中火力發電廠。圖/取自台電官網

【編者按:核三廠2號機於2025年5月17日除役,標誌台灣正式邁入「非核家園」,卻也將火力發電推升至84%,引發「用肺發電」的健康與環境隱憂。本系列報導分三篇探討此關鍵轉型:首篇聚焦火力發電對空污與健康的衝擊;次篇分析非核政策的現況與挑戰;末篇對照國際核能復興趨勢,檢視台灣選擇的獨特性與風險。盼透過深入剖析,引導讀者思考能源轉型的代價與未來,尋求安全、永續且全民負擔得起的能源解方。】

位於屏東的核三廠2號機將於明天(17日)正式除役,象徵台灣邁入「非核家園」的最後一哩路,也意味著核能即將退出台灣能源版圖。然而,隨之而來的,是火力發電占比大幅提升至約84%的現實,引發社會對「是否準備好用肺發電」的質疑聲浪。

儘管立法院日前三讀通過《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第6條修正草案,將核電廠運轉年限由40年延長至60年,被視為為核能延役解套,主張續用核電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更形容此舉如同「解除孫悟空的緊箍咒」。但總統賴清德則強調,核三廠2號機不可能在未經實質審查下「直接延役」,甚至「立刻重啟」,並表示台灣至2032年供電無虞,核三仍將如期除役,展現非核政策不變的立場。

圖為核三廠發電設備廠區外觀。圖/取自核能安全委員會

圖為核三廠發電設備廠區外觀。圖/取自核能安全委員會

核三2號機除役後,台灣核電比重將趨近於0。根據台電與經濟部的能源轉型規劃,2030年電力結構目標為:燃氣發電50%、再生能源30%、燃煤發電20%、核能0%。但當前現況是,核電除役後,短期內的電力缺口將由火力機組接棒填補。根據台電資料,核三2號機歲修期間(2024年10月至12月),夜間備轉容量一度降至5%,供電風險浮現。

行政院長卓榮泰5月11日表示,按照目前估算都在安全狀況,也有新的發電機組會加入,足以彌補,今年可維持白天10%、夜間7%的備轉容量率,供電無虞,甚至到2032年前發電量都是足夠的,請民眾安心。

火力發電激增的健康與環境代價

藍營曾批,核三廠2號機將在5月到期除役,台灣正式入非核家園,台灣到時候火力發電占比將高達84%,火力全開,簡直要全台灣人民「用肺發電」。非核家園的代價下,恐會對台灣造成下述影響,包括「能源結構單一,供電風險提高」:高度依賴燃氣、燃煤,使供電安全面臨挑戰、天然氣需大量進口,若國際供應中斷,如地緣政治衝突、天然災害等,都可能引發供電危機。

第二「空氣污染與健康風險加劇」:火力發電排放懸浮微粒(PM2.5)、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空氣污染物、增加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公共健康負擔。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指出,「PM2.5是台灣人嚴重的生命威脅」,美國研究證實PM2.5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人就少活7到8月,還會使肺癌死亡率增加8%,肺癌也是台灣近年成長速度最快的癌症。

第三為「溫室氣體排放增加,衝擊減碳目標」:火力發電是碳排主力,天然氣雖較煤減碳,但仍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恐不利於台灣邁向2050淨零碳排的國際承諾;中研院歐美所副研究員盧倩儀曾指出,全球都要汰除化石燃料,台灣應該要「減氣」,而非提高對天然氣的依賴,「這樣的能源政策會帶台灣走向死路。」

第四為「發電成本與電價壓力上升」:天然氣進口成本高且受國際行情影響大,例如俄烏戰爭期間氣價飆漲、台電虧損擴大,政府須大量補貼,若調高電價,又恐衝擊民生與產業競爭力。經濟學專家梁啟源曾提出警示,認為我國能源安全未來的隱憂極大,他過往一再提及的歷年太陽光電和風電的實際值與目標已接連落後,「若非核政策不改,台灣將面臨長期停限電危機」。

第五則是「能源轉型壓力倍增」:非核後,必須加速再生能源,如風電、太陽能建置填補缺口,若再生能源發展不及,火力比例將更難壓低;最後一點是「產業與地方可能承受負擔」:中南部多為火力電廠集中地區,空污問題加重地方壓力、居民可能提出更多抗爭與訴訟等。

非核家園的政策挑戰與供電風險

前內政部長李鴻源5月14日也提到,核三廠即將除役,台灣整體電力結構中,火力發電占比預計將升高至84%,變成用肺發電。第二就是「碳足跡會相當高」,過去台中火力發電廠一年的排碳量就等於紐西蘭一國,未來排碳量若更高,到了2026年歐盟開始課碳稅,台灣也將面臨被課稅的情況,再加上核電廠關掉以後碳足跡太高,所以耗電產業也必須出走,「不管是核一、核二或核三廠延役還是核四廠商轉,最快都需要4年評估,但這4年之內若繼續燒碳,後面要怎麼辦?碳稅要怎麼辦?肺腺癌、PM2.5都不用說了嗎?」

賴清德表示,政府當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穩定供電、開發多元綠能,而前總統蔡英文推動能源轉型,積極開發再生能源,針對核電陸續除役,政府也及早因應,「今年將有大潭7號機、興達新1號、2號機及台中新1號機等的大型燃氣機組上線,總裝置容量達到480萬瓩,遠大於核三2號機95萬瓩,是足足5倍之多。」

不過,燃氣雖比燃煤潔淨,但仍是化石燃料,排碳量與空污不可忽視,作為過渡能源的天然氣,雖有助減煤,但在全球淨零排放目標下,其碳排與甲烷洩漏風險仍備受爭議。尤其近年來,中國解放軍頻繁封鎖台灣周邊海域,若是台灣無法足夠天然氣儲存量,那麼即便準備有足夠燃氣機組也會呈現無用武之地。

賴清德也提到,台灣的空氣品質逐漸改善,過去幾年,核一廠、核二廠陸續停機,也並沒有造成空氣品質的惡化。台灣PM2.5年平均濃度,從2013年的24.0,下降到2024年的12.8。不過,火力發電即使加裝濾煙設備、減少空污物,仍有大量碳排,這是影響氣候變遷的主因,空污減少不代表氣候負擔下降,非核會增加碳排放,是另一層風險。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