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最近陷入兩難,既想要制裁供應俄羅斯戰爭機器的中國公司,又怕得罪北京,影響到俄羅斯的和談意願。《基輔獨立報》引述一位不具名知情人士說,烏克蘭正考慮對向俄羅斯國防部提供原料的中國公司,實施新一輪制裁,儘管此舉可能對烏中雙邊經濟合作造成衝擊,基輔方面仍希望藉此向北京施壓,促使其停止對俄軍援並推動和平談判。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計劃15日前往伊斯坦堡,出席和平談判。基輔方面期盼中國能在俄烏衝突中扮演更積極的調解角色,促使莫斯科走向停火談判。烏克蘭外交部指出,北京「有潛力成為結束戰爭、實現可持續和平的關鍵國家」。
然而,近來中俄關係加深,使得基輔對中國立場產生疑慮。自2022年俄羅斯全面入侵以來,中國聲稱維持中立,但據基輔經濟學院(KSE)統計,中國在2023年為俄羅斯提供了76%的戰場物資。烏克蘭制裁官員弗拉修克(Vladyslav Vlasiuk)警告,中國製零組件可能出現在俄軍攻擊平民的武器中。
4月中旬,烏克蘭對三家中國企業實施制裁,指控其協助俄方生產彈道飛彈與無人機,其中包括北京航天翔輝科技有限公司、瑞金機械有限公司以及中復神鷹碳纖維西寧有限公司。5月9日,習近平在莫斯科出席勝利日閱兵式之際,基輔又制裁一家香港公司--穎盛貿易有限公司(Smart Kit Technology Limited),理由是其提供晶片製造設備給俄國軍工企業。
儘管中方否認與俄軍事合作,基輔一直強調需提高警覺。有報導指稱,中國企業與俄羅斯占領烏克蘭領土的政權合作,並在當地投資。烏克蘭外交部表示,一旦得知中企意圖進入被佔領區,就會向北京通報,中方曾表示會進行調查並防止此類接觸。
2024年,時任外交部長庫列巴(Dmytro Kuleba)曾訪華,尋求吸引中國企業投資烏國重建。但隨著戰爭持續,烏克蘭開始正視中國與俄羅斯「無上限」合作所帶來的風險。分析指出,中國政府雖未直接參與軍援俄羅斯,但對企業活動的監管不足,導致其商品廣泛流入俄國戰場。
儘管雙邊摩擦升溫,烏克蘭短期內仍難以與中國「脫鉤」。中國是烏克蘭最大進口來源國,提供包括無人機、通訊設備、電力系統零件等關鍵物資。2023年中國對烏克蘭出口達145億美元,遠超德國、波蘭和土耳其。烏克蘭經濟戰略中心指出,雖然對中出口大幅下降,主要原因在於戰爭導致貿易中斷,而非政策選擇。
面對中國在國際舞台上與俄羅斯越走越近,烏克蘭希望與北京展開對話,避免進一步失去中國這一潛在調停者角色。副外長佩列比尼斯(Yevhen Perebyinis)於4月向中國駐基輔大使重申,烏方重視與中國的戰略夥伴關係,但也呼籲中方「停止支持俄羅斯」。
烏克蘭外交部警告,如中方繼續拖延或避免與基輔接觸,可能引發信任危機,進一步削弱本已脆弱的雙邊關係。在地緣政治動盪的背景下,北京如何應對基輔的呼籲,將對俄烏戰局以及自身國際形象產生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