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仲/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淡江戰略所兼任助理教授
媒體報導,為達到「總體國防支出」占GDP比例3%的承諾,國防部已規劃提出新的重大軍事採購特別預算,雖然總金額與項目還要視與美方磋商的結果才能確定,但預判全案上看3000億至5000億,將分5年編列,平均每年約600億至1000億,最快8月底就會送立法院審查。
由於國防部在115年,還有「海空戰力提升計畫」與「新式戰機採購」這二項特別預算、共691億待執行,加上行政院的4100億特別預算中,約1500億「強化國土安全韌性項目」是由國防部及海委會執行,使國防部115年將創下同時執行四個特別預算的紀錄。
編列特別預算的優點
平心而論,要在115年使「總體國防支出」占GDP比例達到3%,編列高額特別預算似乎是不得已的做法。
以今年GDP預估值26兆4493億元為基準,若以每年2%的幅度成長,115年GDP預估值約26兆9783億,3%為8093億,比今年「總體國防支出」編列數6470億元,足足增加1623億。
這1600多億若不編新的特別預算,全由年度總預算支應,將對經濟、交通、科技、教育與社福等支出,造成嚴重排擠;除非115年總預算歲出,能從114年的3兆1325億,擴張至3兆3500億以上,但可能性顯然不高。
不過連年編列高額國防採購特別預算,雖能避免排擠其他政事支出,卻也可能造成「國防支出結構嚴重失衡」、「志願役人力加速流失」與「舉債金額恐大幅增加」等三大後遺症。
國防支出結構嚴重失衡
因為特別預算通常只能用於武器採購、基地整建與武器研發等用途,屬於預算結構中的「軍事投資」;而這些武器服役後的燃料水電、維護保養、性能提升與人員訓練等支出,還是由年度預算中的「作業維持」費來支應。
一般而言,國防部每年的「軍事投資」與「作業維持」預算,最好維持1比1,確保所獲得的武器裝備能有合格的人員操作、足夠的燃料來運作,和獲得必要的保養與維護。
但近年國防部的廣義「軍事投資」預算,因特別預算的挹注而水漲船高。112年至114年分別為2110億、2251億,與2362億;但年度「作業維持」預算卻因無法獲得特別預算挹注,成長數遠不及廣義「軍事投資」,112年為1337億、113年減為1310億、114年則是1487億。使112年至114年廣義「軍事投資」預算與「作業維持」預算的比例,分別為1.58比1、1.72比1與1.59比1,結構失衡情形已經浮現。
但115年廣義「軍事投資」預算,在四項特別預算的挹注後,總額恐將突破3000億、甚至逼近3800億,若年度「作業維持」預算無法大幅增加,前述比例不排除暴增為2比1、甚至2.5比1,失衡情形異常嚴重!屆時國軍雖在帳上有許多高性能武器裝備,但由於衍生的龐大保養維護經費,已超出正常稅收能負擔的程度,使這些價值不菲的武器裝備可能「泡沫化」,實際能獲得的戰力遠低於帳面數字!
志願役人力恐加速流失
未來三到五年,國軍主戰部隊將同時接收十多種主戰裝備,壓力早就十分沉重,又要抽調人力去支援新單位成立、步兵旅復編與充實後備,加上份量越來越重的戰演訓任務,使近幾年主戰部隊志願役人員,因為蠟燭多頭燒導致人員快速流失,造成許多主戰部隊「編現比」不到70%,人力不足的情形極為嚴重。
所幸在國防部採取包括鼓勵義務役士兵志願前往主戰部隊服役,與調高「志願役加給」及「戰鬥部隊加給」等措施後,情形已開始緩解;但如果未來5年又要用特別預算採購多項武器裝備,將使主戰部隊志願役人員的負擔更重,恐重啟「基層人力不足、勤務負擔過重、人員大量求去」的惡性循環。
舉債金額恐大幅增加
根據往例,特別預算的財源主要為「歲計賸餘」和「舉借債務」。
113年中央政府的歲入、歲出賸餘為3589億元,扣除債務還本1948億元後,尚有賸餘1641億元。這個「家底」加上以前年度的累積「歲計賸餘」,讓行政院可以表示4100億的因應國際情勢特別預算中,有一部分可用「歲計賸餘」支應。
但如今又加上為期五年、總額3000億至5000億的軍事採購特別預算,恐怕已無法再由「歲計賸餘」支應,大多數只有透過舉債,使政府舉債金額大幅增加。
國防部年度預算也應適度增加
為減緩前述後遺症,建議政府不應全部用特別預算、大量增加「軍事投資」的方式,來使「總體國防支出」達到占GDP比例3%的目標,還是應該先盡可能增加國防部的年度預算金額,以增加「作業維持」與「人員維持」的預算,除了讓所添購的武器裝備獲得足夠保養外,也應再適度增加「戰鬥部隊加給」,防止志願役人力快速流失的惡性循懷重現!
但國人也該有心理準備,因為川普政府的壓力,未必會因明年我方達到GDP的3%而暫歇;事實上,華府普遍、但缺乏學理依據的共識是5%,最低也有3.45%,以116年GDP的預估值27兆5179億為例,3.45%為9494億,比114年「總體國防支出」多出近3000億。
就算華府不再施壓我方繼續增加「總體國防支出」,GDP的3%也會長期化,等歲計賸餘甚至舉債上限都耗盡後,最後恐怕難逃加稅一途。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