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上任以來,兩岸關係更趨緊張,3月將對岸定位為「境外敵對勢力」,並提出所謂「國安17條」,兩岸幾乎沒有轉圜餘地,同時也引起國際矚目。外交政策(Foreign Policy)雜誌1日刊登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資深研究員奇維斯(Christopher S. Chivvis)文章,他以「川普應該管管台灣」(Trump Should Rein in Taiwan)為題,呼籲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應仿效小布希( George W. Bush)對陳水扁總統的做法,要求台北克制以維持台海穩定,避免美國被捲入戰爭。
文章指出,在美國歷任總統中,小布希或許不以克制著稱,但在2002年台灣總統陳水扁試圖推動獨立公投時,小布希果斷地出手干預。他派遣外交官向台灣施壓,明確向北京與全世界表示,美國反對這種可能激怒北京、升高緊張並引發戰爭風險的行為。這種務實的立場,體現了美國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的意圖。
作者稱,如今,賴清德展現出同樣強硬的作風。今年三月,他首次將中國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並公布17項預防性的國安措施以應對中國大陸的滲透。作為回應,北京舉行了大規模軍演,模擬對台封鎖與打擊港口、基礎設施。雖然華盛頓對中國的軍事升高表達譴責,但對賴清德的政治動作卻鮮有公開評論。作者指,若不加以節制,賴可能誤以為美國默許其立場,進一步將美國拖入一場可能災難性的衝突。
自上任以來,賴清德多次強調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並採取包括提升國防預算至GDP 3%、推動民防訓練等舉措,這些都對提升台灣防衛有積極意義。然而,他某些言行卻觸怒了北京,且無實質益處。作者指出,賴清德台灣與中國分屬兩國的說法,已遠超前任總統蔡英文的立場。雖未宣布正式獨立,但他的「切香腸」策略無疑挑戰了北京底線,也增加了誤判與衝突的可能性。
美國情報指出,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已指示軍隊於2027年前具備奪台能力。雖然未必下令行動,但若是賴清德不斷推進台獨立場,習近平或將認為機不可失,進而採取軍事行動,從奪取外島、封鎖台灣,到全面侵略,台海風險將逐步升高。
對於台灣是受脅迫一方,不應譴責台灣的說法,作者認為,台海局勢的降溫需要雙方努力。提升防禦不代表可以任意挑釁,唯有言行謹慎,才能避免衝突升級。而美國是唯一能對賴清德施加影響力的一方,應該在情勢未失控前採取行動。
作者表示,華府的表現卻讓人擔憂,華府目前對賴清德的挑釁行徑毫無反應,川普政府雖支持台灣軍備提升,卻未對其政治行為設限。這讓台灣可能誤判美國的支持範圍,忽視美國內部其實對為台出兵的支持有限。根據民調顯示,僅三分之一美國民眾支持因台灣與中國開戰。
美國若要傳遞正確訊息,無需像川普與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那樣來一場激辯,只需鼓勵台灣回到2016年前的兩岸對話基礎。例如重申「一個中國」的模糊共識,這不代表台灣主權讓步,而是降低緊張的策略性語言。若賴清德不配合,川普也可明確表態,美國不支持台灣走向獨立,並強調維持現狀符合美國利益。
此外,川普與習近平會談時可考慮交換公開保證:美國承諾不支持台灣獨立,前提是兩岸皆同意和平解決;而中國則聲明不急於武統,並停止軍事施壓。這樣一來,即使北京沒有遵守承諾,也可以像世界昭告,責任在北京一方。
最後,作者表示,許多美國政界人士可能不願對盟友施壓或與對手妥協,但當前局勢不容忽視。若小布希當年能展現克制與理性,川普今日也應做出同樣選擇,避免台海情勢滑向無可挽回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