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衛省宣布,近期將使用大型電磁砲(Railgun)試作品,在海上進行發射實驗。這款新型武器以電能取代火藥,能高速發射彈丸,被認為對攔截中國與北韓開發的「極音速武器」具高度效用。防衛省計劃將其搭載於「神盾系統搭載艦」(ASEV),朝實用化目標邁進。
《讀賣新聞》報導,電磁砲是利用電流通過砲身內的導軌,產生電磁力加速金屬彈丸,相較於傳統火砲,射速更快、射程更遠,且無需使用火藥,彈藥儲存更為簡便,降低自衛隊員的安全風險。其應用範圍包括對艦艇、航空器、無人機的攻擊,以及攔截以五倍音速(5馬赫)以上、低空變則軌道飛行的極音速武器。防衛省視電磁砲為改變戰力平衡的「遊戲規則改變者」。
日本的電磁砲研究自2016年啟動,2023年夏季已於海上自衛隊試驗艦「朝霞號」進行小型試作品的海上發射實驗。此次實驗將使用全長約6公尺、重量約8噸的試作品,模擬實戰規模,為首次以接近實物尺寸的海上測試。防衛省將驗證彈丸是否能精準擊中目標,並評估武器性能。
#防衛装備庁 は、#海上自衛隊 との連携により艦艇に #レールガン を搭載し、世界初となるレールガンの洋上射撃試験を実施しました。従来の火砲を凌駕する高速度の弾丸で、空や海上の脅威から艦艇を守るため、レールガンの早期実用化を推進しています。 pic.twitter.com/mQtt1LhH5C
— 防衛装備庁 (@atla_kouhou_jp) October 17, 2023
為加速實用化,防衛省於2024年5月與德國、法國國防部及研究機構簽署聯合研究協議,並向暫停電磁砲開發的美國派遣技術人員,借鑒美方實驗數據。然而,當前電磁砲仍面臨技術挑戰,包括導軌因與彈丸摩擦而損耗,導致連續發射困難及射速下降等問題。
中國也在加速電磁砲研發。香港《南華早報》報導,中國海軍工程大學於2023年11月發表論文,宣稱成功發射120枚彈丸,並稱中國在該領域全球領先。此報導引發日本國內對技術競爭的關注。
《日本經濟新聞》指出,日本電磁砲計畫是對中國與北韓極音速武器的直接回應,特別針對北韓近期試射的「火星-16B」導彈及中國的海基電磁砲進展。報導指出,日本希望透過與德、法合作,縮短與中國的技術差距。《朝日新聞》則指出,防衛省計劃將電磁砲整合至新型神盾艦,這些艦艇配備高性能雷達,預計2027年起服役,每艘造價超過1300億日元(約台幣266.6億元)。
美國《防務新聞》(Defense News)指出,日本借鑒美軍早期電磁砲數據,顯示其在盟友間技術共享的重要性,但美軍因預算與技術問題中止計畫,可能限制日本的進展速度。專家質疑,若日本無法克服連續發射的技術難題,電磁砲的實戰應用可能推遲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