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時》:中國清潔能源崛起 挑戰美國化石燃料霸權

中國大力發展再生能源並主導全球綠能供應鏈,走上與美國不同的道路。圖/取自新華社
中國大力發展再生能源並主導全球綠能供應鏈,走上與美國不同的道路。圖/取自新華社

在全球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中美兩國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中國大力發展再生能源並主導全球綠能供應鏈,美國則在川普(Donald Trump)政府主導下重返化石燃料戰略。這場能源競賽不僅關乎產業與國力,更將深刻影響地球的未來。《紐約時報》6月30日登出專文介紹中美在這場能源競賽中,中國是如何領先美國成為全球的主導者。

圖為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濱海養殖區內的風電場。圖/取自新華社

圖為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濱海養殖區內的風電場。圖/取自新華社

中國:清潔能源的全球擴張者

2023年,中國安裝的風力與太陽能發電設備數量超越全球其他地區總和,並將這股清潔能源浪潮向海外推進。中國企業正積極在巴西、泰國、摩洛哥與匈牙利等國建設電動車與電池工廠,展現其全球佈局野心。

中國之所以大力發展再生能源,不僅因為其自身缺乏易開採的油氣資源,更因為能源自主對國家安全至關重要。中國希望減少對不穩定地區石油進口的依賴,尤其是在以色列攻擊伊朗、後者幾乎將全部石油出口至中國的背景下更顯急迫。

儘管中國仍是全球最大的煤炭使用國與碳排放國,其對清潔能源的轉向卻正在迅速加速。不僅在太陽能面板、風力渦輪、電池與電動車等產業上具壟斷地位,中國的技術領先地位也在擴大。截至目前,中國已擁有近70萬項清潔能源專利,占全球總量一半以上。

美國總統川普企圖重現美國石化能源霸權。圖/川普X

美國總統川普企圖重現美國石化能源霸權。圖/川普X

美國:能源戰略倒退 回歸石化燃料

與此同時,美國總統川普則將國家能源政策大幅轉向,重新擁抱石油與天然氣。川普政府不僅取消多項再生能源補貼,還鼓勵在公共土地與海域擴大鑽探,並強力推動盟國採購美國天然氣,藉此實現他所稱的「能源主導地位」(energy dominance)。

川普政府能源部發言人迪特里希(Ben Dietderich)表示,美國擁有富的能源資源,將全力利用以滿足國內需求。他認為,過去對再生能源的補貼損害了美國的能源安全。

美國石油協會(API)副總裁艾佛索爾(Amanda Eversole)則表示,美國正密切關注中國的進展,但強調美國仍有能力在能源領域維持主導地位。

能源競賽背後的氣候風險與產業角力

中美兩國能源政策的根本分歧,實質上正重塑全球經濟聯盟與產業格局。雖然氣候變遷帶來越來越明顯的風險,如乾旱、暴風、海平面上升與糧食危機,但兩國政策多以經濟與國安考量為優先,而非氣候危機本身。

國際能源總署(IEA)預測,到2035年,太陽能與風能將成為全球最主要的發電來源。然而,美國若繼續推動化石燃料出口,恐讓中國掌握未來低碳經濟的主導權。

中國如何贏得綠能之戰:從戰略自覺到政策執行

中國清潔能源政策的轉捩點可追溯至2003年,當時地質學家溫家寶出任總理。他認識到中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使其在地緣政治上易受制於中東與受美印控制的航道,因此推動國產替代戰略。

中國政府透過補貼、保護本土市場、整合供應鏈與掌握關鍵原材料(如電池所需的鈷與稀土),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綠能產業體系。世界最大電池製造商寧德時代(CATL)聯席董事長潘建形容:「當中國真的承諾一項目標,全社會都會朝那個目標努力。」

創辦人曾毓群指出,在美國建設電池工廠的成本是中國的六倍。中國透過「製造群聚」,將所有零組件、生產者與技術人員集中,形成其他國家難以複製的效率體系。

中國的產能大躍進 正重塑世界能源地圖

中國不僅在研發與製造上超前,也在實體建設上展現驚人速度。位於新疆的烏魯木齊太陽能電廠為全球最大,其發電能力足以支撐一個小國經濟。全球前十大太陽能場站皆位於中國。比亞迪(BYD)則在建設兩座可年產超越德國福斯最大汽車廠產能的電動車工廠。

中國企業如隆基綠能(LONGi)副總裁羅熹認為,這樣的集中創新能力是其他國家難以望其項背的關鍵。

1979年1月29日,美國總統卡特(左)和鄧小平(右)在華盛頓白宮會談前交談。圖/取自新華社

1979年1月29日,美國總統卡特(左)和鄧小平(右)在華盛頓白宮會談前交談。圖/取自新華社

美國的錯失與遺憾:從先驅到落後

美國曾是再生能源技術的先驅:1950年代發明了太陽能電池,1970年代開發出可充電鋰金屬電池,第一個風力發電場也建於新罕布夏州。1979年總統卡特(Jimmy Carter)甚至在白宮屋頂裝上太陽能板。

但由於化石燃料豐富,再加上石油業長期資助否定氣候變遷的言論,美國對清潔能源的投資與承諾搖擺不定。從歐巴馬(Barack Obama)時期的Tesla電動車貸款成功案,到太陽能電池製造商Solyndra的倒閉所帶來的政治陰影,政策始終缺乏連貫性。

前參議院能源與自然資源委員會顧問卡爾(Michael Carr)坦言:「你可以發明世界上最棒的技術,但如果你不會製造,就沒有用。」

電動車成為汽車科技的未來主流,中國大陸掌握許多關鍵技術。圖/取自新華社

電動車成為汽車科技的未來主流,中國大陸掌握許多關鍵技術。圖/取自新華社

結語:誰主未來?

今日的競賽已不僅是經濟或能源的對決,更是全球命運的分岔點。亞洲協會政策研究所中國氣候中心主任李碩(ASPI)指出:「美國將主導化石燃料經濟,中國則會成為低碳經濟的領袖。現在的問題是,美國還要繼續走哪條路?」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