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華盛頓郵報》最新報導,美國總統川普對中國商品徵收高達145%的關稅,引發中美貿易戰急劇升溫,洛杉磯港成為首當其衝受害者。原本繁忙的港口如今空蕩蕩,超過半數泊位無船停靠,巨型起重機閒置,貨櫃吞吐量較去年同期銳減三分之一,跌幅甚至超過2008年金融危機時期。預計本月貨櫃進口量將暴跌25%,已有超過五分之的貨輪取消靠港計畫,港口經濟正面臨嚴峻挑戰。
川普的關稅政策導致中美商品流動幾近停滯,電子產品、服裝、家具等進口商品大幅減少。《華郵》引述港口負責人塞羅卡(Gene Seroka)指出,南加州五縣有超過100萬個工作崗位與貨運相關,占當地就業的九分之一。如今,碼頭工人工時縮減,臨時工首當其衝失去收入,許多貨運司機因訂單銳減,無力償還車貸,甚至將卡車交還銀行。貨運公司太平公司(Pacific Companies)首席運營官格里戈里奧(Joseph Gregorio Jr.)警告,若關稅戰持續30天,貨架商品可能短缺,消費者將面臨更大壓力。
當地碼頭工會副主席古德(Brandi Good)表示,貨運量下滑已波及工人生活,碼頭作業小組從4月中旬的50組減至33組,許多工人被轉至低薪工作或維修設備,士氣低落。工會港口聯絡迪柯史坦佐(Sal DiCostanzo)坦言,隨著港口日益冷清,工人焦慮情緒加劇,未來前景不明。
川普則對港口困境態度冷淡,稱減少對華貿易是「好事」,認為有助扭轉美國製造業的衰退,但報導說,中國出口工廠轉而將商品銷往歐洲、東南亞等地,4月對美出口下降21%,但總出口仍增長8%。美國零售商庫存已降至疫情前水準,部分商品可能數週內缺貨。一家音響設備進口商因關稅成本高達100萬美元,已暫停從中國進貨,進口商的執行長匿名表示,轉移供應鏈至印度或越南需數年時間,短期內難以實現川普的製造業回流願景。
《華郵》引述布魯金斯學會高級研究員穆羅(Mark Muro)分析,川普的關稅政策意在打造自給自足的經濟,但對沿海港口城市影響極其嚴重,而內陸製造業地區可能受益。貨運物流公司Waterfront Logistics首席策略長拉巴(Weston LaBar)表示,其貨場貨櫃數量從平時的3000個銳減至1564個,顯示供應鏈停滯。為應對危機,他已轉向儲存鋼材和太陽能板等非消費品,但仍難預測貿易戰的持續時間。
同時,貨運業的困境進一步加劇,許多小型貨運公司破產,大型公司如JB亨特運輸服務公司(JB Hunt)股價今年下跌超過20%。加州貨運公司TGS Logistics已裁員26人,取消購買價值數百萬美元的卡車,並考慮將後勤外包到哥倫比亞等地,其首席運營長洛亞(Robert Loya)坦言,企業正艱難求生,盼貨運量短期內恢復。
儘管川普近日暗示可能將關稅降至80%,但分析人士認為,即使降低,進口成本仍將高企,難恢復正常貿易。塞羅卡警告,全球貿易放緩將拖累美國經濟,70%的經濟增長仰賴消費,而消費力正因關稅而減弱。洛杉磯港的困境不僅是貿易戰縮影,更預示美國經濟將面臨更廣泛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