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筆室/梅花媒體集團
針對川普總統掀起的關稅戰,美台1日在華府舉行第一次實體磋商,一如4月的視訊會議,整個過程依然諱莫如深,民進黨政府談判前全面失守,之後又徹底封鎖會談內容,加深了各界疑慮。賴政府基於政治考量搶搭談判列車,是否能在對等、公平原則上捍衛台灣利益已引發高度懷疑,卻仍能以名列自創的美國談判「優先四國」沾沾自喜,更是貽笑大方。
川普於4月2日「解放日」宣布顛覆全球貿易的對等關稅,第一時間,許多國家主動表態願與美國談判,台灣更是率先輸誠交心,開出「不報復、零關稅、大採購、大投資」、排除非關稅貿易障礙,解決高科技管制與洗產地問題等條件,等同全面棄守經貿防線。川普髮夾彎於9日宣布暫緩執行90天,各國殫精竭慮思考如何在7月8日大限前與美國達成協議,以維護國家經貿利益。
基本上,美方的如意算盤是先漫天開價,懾於川普的極限施壓,各國爭相提出讓步條件,美國順勢予取予求,達到川普讓美國再次偉大的終極目標。但經過一個多月的沈澱,在較能掌握川普的真正意圖後,各國開始以務實、冷靜方式應對川普拋出的震撼彈,先試探川普真正需求,再提出談判的範圍與清單,避免陷入片面做出讓步,若美方不買單,還要被迫做出更多讓步的窘境。
在川普公布對等關稅前,賴政府就草率同意護國神山台積電擴大投資美國1000億美元,在面對32%的對等關稅威脅後,又倉促宣布一系列的讓步措施,其中政治考量是希望盡快與美國展開談判,製造台美關係穩定友好的效應,結果不但未能得到川普政府的正面回應,過早亮出底牌反而使台灣陷入完全受制於美方的不利地位,甚至遭受差別待遇。
台美經貿磋商 披上神秘外衣
台灣談判團隊於4月11日與美方舉行第一次視訊會議,後續在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經貿總談判代表楊珍妮的率領下,於美東時間5月1日結束在華府舉行的首輪實體磋商。兩次會議都僅由我方發布新聞,簡單說明討論議題包括關稅、非關稅貿易障礙及台美各項經貿合作,而川普政府到目前為止,對台美之間的任何接觸、磋商則是三緘其口。
相對於川普、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貿易代表葛里爾、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等關鍵人物多次公開表示,日本、南韓、印度是美國的優先目標,進行了內閣閣員級的貿易磋商;再加上川普政府一再放話要與中共展開談判,充分暴露出川普政府刻意迴避台灣,與中國大陸談判的重要性與迫切性遠超過台灣。
在談判實質層面,除了鄭麗君與楊珍妮之外,台美雙方對參與官員的層級與過程都保密到家,這種近乎黑箱作業的談判模式剝奪人民知的權利,忽視人民的關切與利益,引發更多的焦慮與恐慌,使台灣處於更不利地位。如5月1日的貿易諮商拖到3日才發布新聞,而新台幣兌美元匯率2日狂升9.53角,升幅高達3.07%,5日午盤繼續飆升1.114元,一舉衝破30元大關,即使中央銀行總裁楊金龍一再保證美方沒有要求台幣升值,都難以掩飾關稅戰將擴大為匯率戰,台灣將面對高關稅與匯率雙重挑戰的事實。
全面降低關稅勢必衝擊國內產業,對農漁業尤其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害,此外,賴政府主動將消除非關稅貿易障礙列為談判策略,美豬、美牛進口限制是否鬆綁?台灣食安防線是否失守?種種疑慮在台灣已開始發酵。川普的對等關稅尚未正式開鍘就已令賴政府進退失據,賴清德表示,政府會秉持「確保國家利益、維護台灣產業發展空間、不犧牲任何一個行業」等三大原則爭取對美貿易談判,對多數業者與民眾而言已淪為政治話術。
過度政治算計 損害經貿利益
過多的政治算計干涉經貿決策是導致損害國家利益的癥結,賴清德企圖透過形塑美台關係友好,川普支持台灣印象,累積民進黨及個人政治資本,作為抗中保台、甚至推動大罷免的工具,結果卻使台灣對美談判處於不對等地位。
在野人士痛批對美談判是「跪著談」,民進黨談判無力,但大內宣絕不落後,在完成第一次實體磋商後,標榜與南韓、日本、越南並列美國第一輪談判的「優先四國」,橫空出世的「新F4」代表了賴政府一切政治掛帥,不惜犧牲人民實質利益,過度操作出口轉內銷,只見其害,未見其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