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謀台日亟!中油簽署阿拉斯加天然氣意向書 美施壓日韓跟進

總統賴清德(右)21日會見到訪的美國阿拉斯加州州長鄧利維(站立者),希望未來更密切的互動交流,讓雙邊關係不斷茁壯,創造彼此繁榮發展。圖/取自總統府官網
總統賴清德(右)21日會見到訪的美國阿拉斯加州州長鄧利維(站立者),希望未來更密切的互動交流,讓雙邊關係不斷茁壯,創造彼此繁榮發展。圖/取自總統府官網

繼美國亞利桑那州州長訪台後,阿拉斯加州長鄧利維(Mike Dunleavy)日前率團來台,推動天然氣合作,20日與台灣中油簽署「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買賣暨投資意向書」(LOI)。此舉被視為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對亞洲盟友施壓的一部分,以推動價值440億美元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計畫,盼吸引日本、韓國等國跟進投資。

中油20日與Alaska Gaslin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AGDC)簽署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Alaska LNG)買賣暨投資意向書。圖右2為經濟部部長郭智輝,右3為台灣中油總經理張敏。 (中油提供)圖/中央社

中油20日與Alaska Gasline Development Corporation(AGDC)簽署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Alaska LNG)買賣暨投資意向書。圖右2為經濟部部長郭智輝,右3為台灣中油總經理張敏。 (中油提供)圖/中央社

亞利桑那州長郝愷悌(Katie Hobbs)15日抵台訪問,並在18日會見總統賴清德及台積電高層,達成深化台美半導體供應鏈合作的共識。隨後,阿拉斯加州長鄧利維訪台,與中油簽署意向書,推進能源合作。

賴清德總統18日下午接見「美國亞利桑納州州長郝愷悌(Katie Hobbs,左)訪問團。圖/取自總統府官網

賴清德總統18日下午接見「美國亞利桑納州州長郝愷悌(Katie Hobbs,左)訪問團。圖/取自總統府官網

根據中油與阿拉斯加州政府公營公司AGDC簽署的LOI,台灣未來將採購阿拉斯加液化天然氣(LNG),並爭取上游開採與投資參與權。中油表示,該計畫涵蓋天然氣從開採到輸送的全過程,未來可能參與鑿井、管線建設及液化設施興建。計畫預計2030年後執行,每年可運輸多達2000萬噸LNG,成為繼卡達與澳洲後,台灣第三大LNG氣源供應國。

美國內政部長柏根(Doug Burgum)在社群媒體X轉發消息,並稱讚此合作是「將美國能源賣給盟友」的典範,他還期待日本、韓國等國比照辦理。對此,韓國《中央日報》23日報導說,台灣此舉可能成為美國對日韓施壓的槓桿。報導引述韓國仁荷大學教授申鉉墩分析,台灣參與此計畫不僅是經濟考量,更有戰略意圖,如緩解美國對台高關稅的壓力。

美國對台壓力漸增 台灣「以能源換關稅」

台灣近年對美貿易順差屢創新高,美商務部統計,2024年台灣對美出口1163億美元,進口僅424億美元,順差739億美元,較前年激增55%,成為美國主要貿易夥伴中成長最快國家。日前有報導稱,美國已將台灣列「骯髒15國」,將在4月2日宣布對等關稅。中油擴大對美採購天然氣占比預計提升逾10%,被外界解讀為「以能源換關稅」策略。

總統賴清德21日接見鄧利維時表示,阿拉斯加是台灣重要貿易夥伴,雙方在能源、觀光等領域合作穩固。他強調,採購阿拉斯加天然氣符合台灣能源安全需求,且運輸距離較中東更近,有助降低風險。

賴清德20日在台灣美國商會活動上也提到,台灣準備擴大對美採購,展現善意以改善貿易失衡。此外,美國前駐台代表谷立言日前說,美國能源資源豐富,除天然氣外,核電技術也可協助台灣實現能源多元化與穩定供應,特別是在台灣推動淨零轉型與減少對中東能源依賴背景下。然而,如此一呼百諾配合是否損及台灣利益,引發議論。

美國AIT台北處長谷立言日前表示,美國可協助台灣實現能源多元化與穩定供應。圖/中央社

美國AIT台北處長谷立言日前表示,美國可協助台灣實現能源多元化與穩定供應。圖/中央社

高成本與風險並存

阿拉斯加LNG計畫(Alaska LNG)是建造一條長1300公里管道,從北坡油田輸送天然氣至南部港口,再液化出口亞洲。川普曾多次公開推銷,稱之為「世界上最大天然氣管道之一」,總值440億美元。但因建設成本高、周期長,過去10年包括埃克森美孚(Exxon Mobil)在內的能源巨頭均退出投資。日本與韓國也對此保持謹慎,多次拒絕阿拉斯加代表團的邀請。

韓國《中央日報》引述專家吳成益認為,美國可能以台灣為「引導者」,帶動日韓加入。韓國產業通商資源部與燃氣公司(KOGAS)警告,該計畫風險過高,若被迫參與,應限於低風險領域,並爭取補償,如關稅減免或美國能源基礎設施使用權。中油雖簽署意向書,但經濟部長郭智輝昨(24日)在立法院回應質詢時澄清,這並非實質契約,後續投資分配尚待協商,強調目前僅支持天然氣開採階段。

民眾黨立委張啟楷則質疑,中油恐因美方壓力「挖下大黑洞」。石化業者認為,若參與上游開發及管線建設,需投入巨資興建液化設備與碼頭,投報率成疑。中油坦言,未來將爭取上游股權,但具體金額與細節尚未敲定。

針對此案,中油指出,阿拉斯加地理位置無需經過巴拿馬運河,可縮短航程,提升供應穩定性。相較目前以長約為主的中東氣源,阿拉斯加距離較近,運輸成本與風險均有望降低。如果從能源角度看,阿拉斯加LNG計畫對台灣具吸引力。但LNG計畫2030年才上線,短期內無法解台灣能源需求之急,且初期投資可能加重財政負擔。

這項合作突顯台灣在美中對抗下的兩難,賴政府推動「抗中保台」與「非紅供應鏈」,拉攏美國支持,但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讓台灣很可能淪為貿易與能源博弈的棋子。韓媒認為,台灣此舉是換取關稅談判籌碼,但若美國進一步要求參與高風險投資,如中油被迫承擔巨額管線建設成本,卻因國際市場波動無利可圖,則不僅可能重創國營企業與經濟,台灣也有被「整碗捧去」的風險。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