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榮恭/中國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前大陸工作會主任
「開啟了貴我兩黨黨與黨對話的先聲」。這是2005年3月30日晚,時任中共中央台辦主任陳雲林在北京宴請時任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率團到訪的定位。迄今,屆滿二十週年。
江丙坤此行,被人們稱為兩岸關係的「破冰之旅」,因為這一年3月14日大陸針對民進黨政府,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同日即由國家主席胡錦濤簽署實施。其中明定在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或和平統一失去希望時,採取「非和平方式」來應對。台海局勢因而更加緊繃。迄今,該法的實施也屆滿二十週年。
兩岸各界的交流往來,其實是雙方當局政治談判未到之前,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不二途徑。否則,和諧、和解、和平的路都被堵住後,就只剩終局攤牌了。
連戰裁示 推動兩岸政黨交流
中國國民黨之提出兩岸政黨交流,首見於主席連戰於2000年5月17日在中央常會作出裁示。當時,3天之後,台灣就要首次政黨輪替,兩岸關係的性質將從原本爭議怎麼統一,轉變為統獨對立,和平機率驟減。連戰在聽取了我/時任中央大陸工作會主任向常會報告兩岸關係情勢後,裁示「推動兩岸政黨交流,促進兩岸關係」。五年後,更由副主席江丙坤率團實現國共兩黨正式對話。我是這個訪問團的規劃人和發言人,時為中央文化傳播委員會主委兼大陸事務部主任,參與過李登輝在位後期的兩岸秘使小組。
由於稍早的1月間,在野的國民黨成功促成空前的兩岸包機直航,黨內決定繼續推動兩岸關係。連戰三次向我徵詢大陸訪問團的率團人選,思考的主軸是以兩岸經貿合作互利及社會民間交流來緩和台海緊張情勢。我奉示向江丙坤作了報告。
2月27日,文傳會在黨部大廳舉辦228紀念活動,請來當年謝雪紅二七部隊成員陳明忠,講述該事件絕非族群壓迫,而是那個時代中國內戰的環節之一。他說,當前唯有兩岸和解,台灣才會有安定與和平,國民黨應該要促進兩岸和解。陳明忠是高雄人,在二二八時,實際參加和國軍作戰,由他闡釋兩岸必須和解,最具資格,最為客觀。
連戰發表總結講話指出,台灣內部需要和解,海峽兩岸也應和解。他宣布委請江丙坤率團「於三月間擇期」訪問大陸,以謀兩岸和諧相處,避免戰爭。這就成為1949年國民黨遷台後,第一次由黨主席指派的大陸訪問團。原本是有構想讓訪問團於3月12日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八十週年當天,登上南京中山陵祭拜,但是,3月14日大陸的「反分裂國家法」成了變數,所以調整行程來因應。
如此大事,不可能不先讓對方知悉,否則無從良性互動。2月26日,我赴香港約來中共中央台辦兩位人士,告知國民黨的決定,以及以此為未來連戰的大陸之行舖路。他們立即返回北京呈報,並於深夜來電詢問27日黨部的活動可否稍延一天?這可理解為既然是56年來國民黨中央首次正式組團前往,對方顯盼有較充裕的時間作內部溝通。但因一切安排已都就緒,媒體均熱切關注,我只能告以必須如期進行。
江丙坤出訪的背景,一是固然國民黨已促成兩岸直航,獲民意肯定;然而,二是大陸制定了「反分裂國家法」,兩岸雙方當局形成對決態勢。
這兩項背景是有互斥性的。畢竟國民黨並非執政黨,如果繼續在兩岸關係道路上前進,而民進黨政府卻執意兩岸對抗,那麼國民黨的政治處境可能更為困難;但若放棄在野責任,任由兩岸對撞,便唯有「共赴台難」,人民福祉必喪失殆盡。
跟從或化解戰禍的決斷
尤其3月26日,民進黨政府在台北發動號稱百萬人/據估計實際三十多萬人的「反《反分裂法》」示威。於是一方面台海緊張局勢無解,另方面給了國民黨兩岸政策極大壓力。在中央常會上,即有人建議暫緩江丙坤的訪問。這就需要黨領導人作出究竟是引領潮流還是隨波逐流、跟從戰禍還是化解戰禍的決斷。
根據黨內參考性民調與媒體反映,多意民意期盼台海局勢能有緩解的機會。因此,訪問團於3月28日出發,為的是趕在3月29日到廣州黃花崗向黨與中華民國的革命先烈致祭。1911年三二九黃花崗之役,奠定了同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的成功之路。孫中山先生曾撰文指出:此次起義「吾黨菁英,付諸一炬。其損失可謂大矣!然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而變色,全國久螫之人心,乃大興奮。」
訪問團以廣州黃花崗烈士墓為起點,行程包括南京中山陵、北京碧雲寺孫中山衣冠塚,都與黨史、國史有重大聯結。行前,我建議江丙坤在記者會宣布,此行定位一為「緬懷之旅」,即瞻仰革命史蹟,二為「經貿之旅」,指的是預定和中央台辦展開相關會談。至於破冰的效應,留給各界評價。
我們降落廣州時,從停機坪走向機場貴賓室,受到現場採訪的大批記者圍堵,包括十多家隨行的台灣媒體,以致寸步難行。廣東省各地台商協會會長也前來歡迎。當晚由省長黃華華設宴歡迎。事先中央台辦已告知,全程均由在地的省一把手出面歡迎。鑒於下飛機後遇到的媒體過度熱情,我和省台辦溝通後,翌日由工作人員拉起長繩,讓我們隊伍和記者隔開三、五公尺,既方便公平採訪,也能維持全團34人的隊伍完整。
果然329上午,在黃花崗兩百公尺長的步道兩旁,擠滿了民眾,「歡迎」和鼓掌之聲不絕於耳。這是兩岸分治以來中國國民黨中央首次派團前來祭拜「七十二烈士之墓」。
午餐由省內台商主辦,其中兩桌台商一致性地身著深藍色西裝、淺藍色襯衫、深藍色領帶,實在令人感動。我在致謝詞時不禁有感而發說道:「碧血黃花崗上春 藍色火焰遍中華」!
當天下午,江丙坤一行飛抵南京,由江蘇省委書記李源潮會見及宴請。他後來當到了國家副主席。李源潮向我們表示:「南京是孫中山先生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所在地及去世後的歸宿地。」這句話概括了國民黨與南京的深厚淵源。當然,南京是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的首都,國民政府在此指揮推進北伐統一後到全面抗戰前中國內地的建設,素有「南京十年」、「黃金十年」之說。
國民黨敬謁中山陵 兩岸分治後首次
3月30日上午,訪問團敬謁中山陵。面對墓室前巨大石碑刻著「中國國民黨葬總理孫先生於此 中華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全團肅立,宣讀祭文:「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江丙坤𧫴代表主席連戰和全體黨員,致祭於靈前⋯。」如此正式的謁陵儀式,為兩岸分治之後的第一次,而且適逢3月12日為孫中山先生逝世八十周年,意義十分重大。全團行三鞠躬禮後,進入墓室瞻仰,緬懷偉人。
從石碑上的刻文可知,當年實施的是黨葬。孫中山先生逝世於北京鐵獅子胡同,四年多後遷葬中山陵。民國29年4月1日,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孫中山先生為國父。中山陵台階392級,代表當時全國同胞三億九千二百萬人。台階分成三個大平台和五個小平台,象徵國父倡導的三民主義、五權憲法;至今,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仍實施著五權體制。
當天下午,訪問團飛抵北京,入住北京飯店。1998年10月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唯一一次訪問北京,我是發言人之一,都入住釣魚台國賓館。江丙坤一行沒有被安排住在釣魚台,而是北京飯店,可從他的房間知其道理。這個房間是民國13年底,黨的總理孫中山先生前來北京研商國是期間下塌的,別具意義。
當天晚上,中共中央台辦主任陳雲林在釣魚台設宴接待訪問團時,高度評價此行「開啟了貴我兩黨黨與黨對話的先聲」。江丙坤在致謝詞後,高擧酒杯說:「請問陳主任,我可以和你乾一杯嗎?」全場響起熱烈掌聲,頓時改變了原本比較嚴肅的氣氛。
餐後,主要團員與陳雲林所率幹部和農業部、商務部、海關總署等機構人士開會討論,逾三個小時,已近11點,仍未結束。為了配合媒體發稿,我離開會場到記者會宣布已達成的10項結論,再進入會場後,又已新增了兩項結論。這12項的內容略述如下:
1. 儘快推動兩岸客運包機節日化、常態化,以方便民眾;為回應電子產業等台資企業需求,兩岸航空業者可就貨運包機交換意見。
2. 加強兩岸農業合作;陸方歡迎台灣農民前來創業。
3. 推動解決台灣農產品銷往大陸的問題;陸方將採取優惠政策與便利措施來協助台灣中南部農民。
4. 為回應台灣漁業界需求,應推動兩岸行業組織協商恢復大陸對台輸出漁工勞務。
5. 鼓勵和推動兩岸金融、保險、運輸、醫療等服務業的合作;加強兩岸信息產業標準的研究和制定。
6. 陸方同意商談並簽署保護台商權益的民間性協議。
7. 促進兩岸縣市之間、鄉鎮之間交流並建立機制。
8. 促成早日實現兩岸媒體互派記者;陸方同意研議延長台灣記者派駐大陸採訪的期限。
9. 大陸對台生採取同等收費及設置獎學金。
10. 陸方積極準備大陸居民赴台旅遊。
11. 陸方進一步研擬台胞往來的便利措施。
12. 兩岸共同打擊犯罪。
56年歷史性一步 成功「經貿之旅」
這些結論對當時的民進黨政府而言,難以挑剔,後來全都陸續經由兩岸有關方面或民間渠道落實。三年後台灣再次政黨輪替,江丙坤、陳雲林分別出任海基會董事長、海協會會長,於4年4個月的時間𥚃,舉行了分別代表兩岸雙方當局的8次「江陳會」,簽署19項協議。而上述分別代表國共兩黨的「江陳會」,應該是後來那8次的先河。
值得一提的是,再上一次的國共談判是1949年4月,但告破裂,雙方兵戎相見,中國內戰持續,直到中共建政。此次兩黨對話,以兩岸和平為目標,以人民福祉為考量,是時隔56年的歷史性一步,為成功的「經貿之旅」。
會談結束後,江丙坤和我續與陳雲林闢室討論台灣十分關切的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2003年SARS疫情爆發後,台灣苦於未能接觸WHO,儘管美國一再聲援,但如所周知,只要兩岸無法溝通,台灣就不得其門而入,美國其實是無能為力的。陳雲林表示,此一問題可以在明天會見國務委員唐家璇時提出,他願意先把我們的願望提報上去。副國級的唐家璇除了分管國務院的外事工作外,也是中共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秘書長。
31日上午,訪問團赴香山碧雲寺孫中山衣冠塜獻花致敬。這樣一路從黃花崗、中山陵,到碧雲寺,就完成了「緬懷之旅」。
當天下午,唐家璇在中南海紫光閣會見訪問團。這裡是國務院領導層的會客處,位於中南海北院。北院為國務院機關辦公場所,南院為中共中央機關辦公場所。唐家璇除了向江丙坤肯定來訪的成果外,允諾將會和WHO秘書處協調,設法促成台灣專家參與WHO活動。
拜會唐家璇 突破參與WHO
其後不到兩個月,我獲告大陸衛生機構於5月14日和WHO秘書處達成備忘錄,內容是:一. 台灣專家可以個人名義參與WHO秘書處擧辦的技術活動。二. 若台灣發生嚴重公共衛生突發事件,WHO可派專家赴台考察或提供技術援助。三. 兩岸應協商台灣以適當方式參與WHO問題。
此時雖然仍是民進黨執政,但台灣專家自此開始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的專家會議和交流。至於兩岸協商的部分,直到2008年國民黨馬英九執政後才獲得有效處理,即台灣以中華台北名義出席「世界衛生大會(WHA)」。
3 1日傍晚,更重要的行程是前往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會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他也是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組長為總書記胡錦濤。福建廳是1972年2月大陸總理周恩來和美國總統尼克森會談的地點;1982年9月英國首相佘契爾也在此會見中共首席元老鄧小平。由於福建廳是從大會堂北大門進入後最接近的一個廳,所以最常被用來接待貴賓。
賈慶林在與江丙坤交談時表示:「國民黨主席連戰已表達前來大陸訪問的意願。我們歡迎並邀請連戰主席在他認為適當的時候訪問大陸。」這個訊息給訪問團此行帶來了最高潮。連戰於4月1日表示「欣然接受」。
賈慶林這句「連戰已表達來大陸訪問的意願」,應是中共高層為邀請連戰而慎思熟慮後的用語,同於當年之邀請尼克森。1971年7月,白宮國安顧問季辛吉秘訪北京與周恩來討論尼克森來訪事宜,其中關於是哪一方主動?雙方商定在公告中採取中性表述:「尼克森總統曾表示希望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周恩來總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邀請尼克森於⋯適當時間訪問中國。尼克森總統愉快地接受了這一邀請。」這幾乎就是中共邀請連戰來訪的範本。
賈慶林隨後在北京飯店頂樓小範圍宴請訪問團人士,作為此行的句點,卻出現了滿大的插曲。席間,連辦主任丁遠超突然發問:「對連主席的邀請,能不能用胡總書記的名義?」賈慶林一時沈默,微笑以對。坐我旁邊的陳雲林低聲向我說:「你過去說一下,別讓賈主席以為他的面子不夠。」於是我起身前去向賈慶林敬酒,並說:「兩黨領導人的見面,是時隔一甲子的歷史大事。1945年是蔣先生邀請毛先生到重慶去的。這次如果能以胡總書記名義邀請連主席,就更完美。」
賈慶林聽完後,放下酒杯,走出房間。他再回座時,愉快地向我們表示:「以胡總書記名義發出邀請,沒有問題。」餐會後,陳雲林透過「新華社」採訪指出,賈慶林「是代表中共中央、代表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歡迎並邀請連戰主席在他認為合適的時候訪問大陸」。
賈慶林一通電話 完美促成連戰和平之旅
短短兩三個小時𥚃,從賈慶林發出邀請到改成以胡錦濤名義邀請,反映了中共中央對連戰來訪的重視,誠意十足,以及將要呈現更高的歷史意義。數年後,在一個場合,賈慶林對我憶及這段往事時說:「你記不記得,那時你們希望由胡總書記邀請,我出去打了個電話,回來後就答覆了你們。」但他沒有向我說出這通電話打給了誰。
訪問團於4月1日返抵台北,圓滿完成任務。率團的江丙坤歷任經濟部長、經濟建設委員會主委等要職,對發展台灣經貿的貢獻極大,而這趟訪問從經貿與社會角度切入,達成較高的政治意涵。他後來也以從事推動兩岸關係而自豪。
有次他在生日宴上這麼說:「這一生能有一些小小的成就,是因為張榮恭帶我去大陸。」這是太客氣的話了,但由此可見這位經貿老將深知台灣安全與經濟建設的根本,在於和平穩定的兩岸關係。而能夠踏出這一步,更是出自黨領導人的決斷。江丙坤的「破冰之旅」,也就揭開了25天後連戰「和平之旅」的序幕。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