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國會辯論爭議性法案 擬對外國政府資助NGO課徵80%重稅

卡爾納(左)強調,他所提的法案將維護猶太國家與民主制度,並防止非法外國干預。圖/翻攝自Ariel Kallner YouTube頻道
卡爾納(左)強調,他所提的法案將維護猶太國家與民主制度,並防止非法外國干預。圖/翻攝自Ariel Kallner YouTube頻道

以色列國會「憲法、法律與司法委員會」(Knesset Constitution,Law and Justice Committee)5日開始審議一項爭議性法案,擬對多數資金來自外國政府的非政府組織(NGO)課徵80%重稅,並剝奪這些NGO向以色列法院提起訴訟的權利。以削弱外國勢力對以色列內政的影響。以色列人權團體痛批,此法案是「持續中的司法政變」,是系統性打壓政府制衡力量的行動。

綜合路透、《以色列時報》報導,若該法案最終通過,將適用於未獲以色列國家預算支持的NGO。不過,財政部長可在獲得國會財政委員會批准後,在「特殊情況」下酌情豁免。此外,年營收低於10萬新謝克爾(約新台幣85.6萬元)的組織亦可獲豁免。

5日的辯論氣氛激烈,意見分歧明顯反映出執政聯盟與反對黨的立場對立。該委員會正為該法案進行首次院會表決前的準備工作。

提出法案的極右翼利庫黨(Likud)議員卡爾納(Ariel Kallner)在辯論中表示,他之所以提出此法案,是因為美國前總統拜登(Joe Biden)政府針對極端屯墾者的制裁「正是來自『打破沉默』(Breaking the Silence,以色列退伍軍人團體)等去正當化組織對以色列的惡意誣衊與抹黑所致。」

卡爾納痛批這是一種「扭曲公共話語的精神錯亂現象」,譴責人權團體利用高等法院發動的「法律戰爭」。卡爾納強調:「這項法案將維護猶太國家與民主制度,並防止非法外國干預。」

卡爾納另補充說,2012年至2024年間,約有13億新謝克爾來自外國流入83個左翼組織,其中部分甚至「公然反猶」。他說:「這些資金並非用於社會、教育或邊陲地區建設,而主要用來透過司法系統、媒體與國際場合影響以色列政策。以色列的未來應由本國公民決定,而不是外國政府。」

包括人權組織卜采萊姆(B'Tselem)、「打破沉默」與「新以色列基金」(New Israel Fund)等團體,長年因關注以色列對巴勒斯坦人的人權紀錄而遭右翼、甚至中間派勢力的攻擊。

以色列反對派議員強烈批評這項提案,指政府企圖打壓與官方立場不同的聲音,包括媒體。有些議員表示,如果政府真要防止外國影響,應一併檢討外資企業。

以色列公民權協會(Association of Civil Rights in Israel)執行長薩塔(Noa Sattath)2月接受《以色列時報》訪問時就指出:「政府此舉是對自由派公民社會的直接打擊,卻對右翼團體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她表示,這項法案是「持續中的司法政變」,是系統性打壓政府制衡力量的行動,特別針對那些致力於保護以色列少數族群以及被佔領區巴勒斯坦人人權的組織。

代表以色列阿拉伯少數民族的法律援助機構「阿達拉」(Adalah)亦致函委員會主席,並聯合9個非政府組織簽署聯名信,呼籲以色列國會立即撤回該法案。

聯名信中寫道:「這項法案是對公民社會、法治與以色列民主憲政體制的直接打擊。它威脅到個人與社群的基本權利,並試圖以主權之名壓制正當異議聲音。」

卡爾納曾在近兩年前提出類似法案,當時因國際強烈反彈而被撤回。

延伸閱讀

YT-梅花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