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台北藝術節8月登場 以時間博物館為題 盤點10檔節目內容

日本舞踏團大駱駝艦舞踏團麿赤兒(Akaji Maro)與法國當代編舞家馮莎・夏紐(François Chaignaud)將於8/17、18日攜手演出《黃金雨》圖/北藝中心提供, 攝影:川島浩之Hiroyuki Kawashima
日本舞踏團大駱駝艦舞踏團麿赤兒(Akaji Maro)與法國當代編舞家馮莎・夏紐(François Chaignaud)將於8/17、18日攜手演出《黃金雨》圖/北藝中心提供, 攝影:川島浩之Hiroyuki Kawashima

26屆台北藝術節以「時間博物館」為題,將於8/29/8登場,今年節目有多位重量級藝術家帶來精采作品,包括第20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的導演黎煥雄、國家文藝獎得主導演王榮裕、前法國國家舞蹈中心(Centre National de la Danse)總監暨編舞家瑪蒂德.莫尼葉(Mathilde Monnier),以及日本傳奇舞踏大師麿赤兒(Akaji Maro)。加上8月底至9月初北藝中心舉辦的「台灣表演藝術櫥窗計畫(Showcase)」國際活動,也有22部作品精彩匯演,提供更多元的台北藝術節。

台北市文化局長蔡詩萍表示,本屆主題「時間博物館」,顯示了時間會過去,而藝術創作永遠有代代新人接手,今年推出的節目包含經典重製、對女性處境的反思、時代集體與個體文化的壓抑,並且首度規劃近20場的「北藝人物」、「北藝筆記」深度講座。

台北藝術節策展人林人中指出,這次時間博物館的英文命題「Embodying Theirstories」強調的是經由劇場想像力,將眾人故事記憶重新書寫。當歷史(history)不再是他的(his)時候,每一次無可複製的展演、行動及經驗都成了一次活檔案的現身,而「時間博物館」希望能邀請大家走進劇場,感受那絕無僅有的時刻,思辨歷史,並與台上台下的眾人共同創造當下。

2024台北藝術節5/27北藝中心會員預購開跑,6/3全面啟售,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所有活動請上官網https://tpac.org.taipei/festival-taipei/,或追蹤北藝中心粉絲團。

 

《闖入者》由劇場重量級導演黎煥雄與新生代導演吳子敬攜手合作重現,跨越時空展現八〇年代「台灣小劇場運動」風華。圖/人力飛行劇團提供

《闖入者》由劇場重量級導演黎煥雄與新生代導演吳子敬攜手合作重現,跨越時空展現八〇年代「台灣小劇場運動」風華。圖/人力飛行劇團提供

節目介紹

再現歷史現場 感受大時代氛圍

《闖入者》

1986年廿四歲的黎煥雄推出首部劇場導演作品《闖入者》,2024年由劇場重量級導演黎煥雄與新生代導演吳子敬攜手合作重現《闖入者》,跨越時空展現八〇年代「台灣小劇場運動」風華,隨著《闖入者》踏上時光機,呈現跨世代的對話。劇情融合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經典獨幕劇《闖入者》(Intruder)與卡波特(Truman Capote)短篇小說《美莉安》(Miriame),觀眾將透過劇場回顧歷史、反思當代社會,演出不僅是對當年小劇場風潮的致敬,更揭露青春的焦慮與對噤聲社會的對抗。《闖入者》將於8/24日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上演。

《西來庵》

曾以《雨中戲台》入圍第32屆傳藝金曲獎「最佳導演獎」及「最佳表演團體獎」的王榮裕及金枝演社,這次帶來新作《西來庵》,以1915年漢人及平埔原民武裝抗日事件為背景,重現一場驚天動地的義軍搏命之戰。故事緊扣兄弟結義、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主題,透過細膩的角色刻劃與悍氣十足的場景,引領觀眾深入探索台灣歷史的B面,體會那段比正史還精彩的民間俠義傳奇。

導演王榮裕解釋,《西來庵》的英文劇名是「The Loser of Legend」,因為我們看到的大歷史都是成功者,但在世界上,成功者還是少數人,小歷史反而是一些所謂的「失敗者」所建立的。一個完整的人生觀、史觀,應該是有成功、有失敗;就像不是只有喜劇,也有悲劇英雄一樣。

金枝演社年年度史詩鉅作《西來庵》將於8/911日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登場。

《父親母親》

同黨劇團《父親母親》故事橫跨半世紀的歷史和政治變遷,劇中年近半百的主角阿文,在養父遺物中發現一張疑似生父舊照,從而踏上尋根之旅,最後竟揭開家族暗藏多年的秘密。

本劇透過本土布袋戲發展,複寫台灣人在不同政權統治下求生存的努力,並帶出國族及身份認同、性別認同等多重議題。劇中6位演員精湛詮釋36個角色,《父親母親》2021年推出、2023年好評重演,今年再度將於9/68日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藍盒子上演。

同黨劇團的編劇邱安忱笑稱,此作品創作之初含括「台語、歷史、布袋戲」相對較有門檻的題材,今年卻迎來第三度的演出。導演蘇洋徵補充說明,雖演出題材對觀眾有進入門檻,但《父親母親》的詮釋就像用電影快速剪接的方式,讓故事像公路電影般在悲傷沉重間來回,用此方法說一個好故事,年輕一代就可以理解。「歷史在等待人們發現,而我們怎麼訴說才是重點。」

 

個人生命經驗的再回溯 尋求解放曙光

《一路到底》

比利時視覺藝術家米耶・沃洛普(Miet Warlop)回應瑞士導演米洛勞的劇場史命題,所呈現的《一路到底》將於8/2325日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精彩上演。這是一場無限循環的演唱、編舞及體操所組成的節目,沃洛普回應劇場史系列的方式是回溯自我創作的歷史,回顧自己的跨領域創作史。

7年前沃洛普悼念亡兄的作品《Sportband》之後,《一路到底》讓我們看見悲傷未曾消失,然而藉著彼此承擔,讓悲傷轉向成對生命和集體的歌頌。劇中呈現的現場競賽與演唱像是沃洛普精心鋪陳的隱喻,如慶典般將彼此獨立又一同完成這場合奏,看似互不關聯的個體,因著一首歌形成共同體,12位表演者透過一首歌的表演,突顯劇場的生命力與社會意義。 

《一路到底》(One-Song-Miet-Warlop)©-Karin-Jonkers。圖/北藝中心提供

《一路到底》(One-Song-Miet-Warlop)©-Karin-Jonkers。圖/北藝中心提供

《黑暗之光》

法國大師級編舞家、前法國國家舞蹈藝術中心總監瑪蒂德.莫尼葉(Mathilde Monnier)帶來新作《黑暗之光》,於8/319/1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大劇院亮相。這件作品改編自德法公視影集《H24》,劇中揭示女性在日常生活中所遭受環境給予的種種暴力。

女性身處各種困境,從街頭騷擾到性侵,從蕩婦羞辱到父權至上,《黑暗之光》挑選《H24》中九個真實故事,將鏡頭語言轉化成其他表現手法,包含身體、音樂和言語,展現女性面臨此情境的憤怒感慨、並抒發創傷,同時也期望能為每個故事,都點亮希望之光。

《黑暗之光》(Black Lights 3)圖/北藝中心提供,(Photo by Marc Coudrais

《黑暗之光》(Black Lights 3)圖/北藝中心提供,(Photo by Marc Coudrais

 

《曼谷公寓》

來自國際藝壇的矚目力作《曼谷公寓》將於8/2425日在水源劇場上演,是由泰國新銳導演維帢亞・阿塔瑪(Wichaya Artamat)經典作品重製,以獨特的隱喻手法,探討泰國社會的集體盲目信仰或崇拜。

演出呈現採雙面舞台,故事講述二間公寓、四個人,平行的生活交織出對社會結構的犀利反思,是對當代泰國社會的深刻寫照,並且窺探泰國社會不可觸碰的三大支柱:宗教、軍隊與君主制度。

《曼谷公寓》(KFDA23 Baan Cult hi)圖/北藝中心提供 © anna van waeg-4624

《曼谷公寓》(KFDA23 Baan Cult hi)圖/北藝中心提供 © anna van waeg-4624

《剩女經濟》

《剩女經濟》由台北藝術中心與法國國家舞蹈中心跨國共製、台灣女性主義藝術家蘇品文所創作的最新舞作;跳出《少女須知》三部曲、《少女練習》向觀眾體現社會期待下的「女性」樣貌,這次將焦點聚集在探索「剩」的文化與市場消費導向的經濟意義,關注「大齡」、「剩女」等社會標籤,以全新觀點出發,引領觀眾們探索一段跨越語言及文化背景、共同思辨現今性別權力關係的對話。《剩女經濟》將於8/309/1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7樓大型排練場演出。

《剩女經濟》劇照,圖/台北藝術中心與法國國家舞蹈中心製作團隊提供,攝影:陳奕臻

《剩女經濟》劇照,圖/台北藝術中心與法國國家舞蹈中心製作團隊提供,攝影:陳奕臻

 

從希臘神話到架空世界的現世寓言

《太陽》

日本劇作家前川知大(Tomohiro Maekawa)的經典作品《太陽》,由四把椅子劇團藝術總監許哲彬執導,集結劇場中、新生代優秀演員,帶領觀眾進入一個架空的世界,帶來一則哲學式的科幻寓言,將於8/911日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演出。

故事在一個病毒蔓延的時空背景下展開,探討族群分化、刻板印象與進化論的命題,唯有互相理解才能創造更多的可能性。劇中設定原本人類賴以為生的「太陽」,卻很諷刺地成為劃分人類成一邊一國的關鍵因素,在經歷政治失能後,深入詰問人們對於「生存」與「選擇」的哲學思辨。 

22024TAF《太陽》前導視覺。圖/四把椅子劇團提供,三頁文設計

22024TAF《太陽》前導視覺。圖/四把椅子劇團提供,三頁文設計

《黃金雨》

日本舞踏團大駱駝艦舞踏團麿赤兒(Akaji Maro)與法國當代編舞家馮莎・夏紐(François Chaignaud)則將於8/1718日,攜手在台北表演藝術中心球劇場帶來舞蹈作品《黃金雨》。

這場以希臘神話為靈感、串起兩地神話、相異舞蹈風格的跨文化對話,將帶領觀眾進入一場超越國籍、文化與年齡的身體交流。顛覆主流社會的審美經驗,二名舞者分別以太陽神和愛神的形象出現,開啟各種相遇、試探與互動。81歲的日本舞踏傳奇麿赤兒與馮莎・夏紐共同呈現,演出獵奇,既是舞蹈,也像是一場探索人類身體的神聖儀式,將探索人性、身體和扮裝的無限可能性。

除展演節目,延續去年啟動的「Cruising」國際策展人駐節研發計畫,印尼策展人海莉・米納提(Helly Minarti)攜手太魯閣族藝術家瓦旦.督喜、菲律賓藝術家吉諾(Ginoe)與日本藝術家上原沙也加(Sayaka Uehara)潛入島嶼及海洋史觀的《內之海》,將呈現階段發展。

此計畫今年迎來京都藝術節策展團隊接棒,以「味之旅」為概念邀請李銘宸與台灣、日本、菲律賓藝術家進行食物遷徙與混種史的研究。而歷經與倫敦國際劇場藝術節(LIFT3年研發共製,由台灣生物藝術家顧廣毅與英國設計師羅伯特.強森(Robert Johnson)共創的作品《蝙蝠祭》,結合裝置、飲食、遊戲、講述及參與式展演的生物藝術市集,邀請民眾一同體驗。 

台北藝術節包括9檔售票、1檔免費節目、2場免費駐地研究分享,共計40場次演出,參演藝術家來自日本、法國、比利時、泰國、台灣,從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展現看待及處理歷史的多元角度。售票節目5/27由北藝中心會員預購起跑,6/3全面啟售。購票請上OPENTIXhttps://www.opentix.life/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