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研究人員開發人工智慧(AI)深度學習模型,並根據600萬人的健康、教育等數據,來分析人類生命中各階段的發展及可能性,藉此預測死亡率及提前預警健康等問題,希望能喚起人們對此種科技力量及其風險的認識。研究人員還表示,要留意此AI模型遭企業濫用。
法新社報導,AI模型life2vec的開發者們,不是出於對死亡的病態迷戀,而是希望探索深度學習程序所能發掘的模式與關聯,以此來預測人們在健康或社會方面可能經歷的廣泛「生命事件」。
丹麥科技大學(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教授萊曼(Sune Lehmann)是近期在《自然計算科學》(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期刊上發表一項研究的作者之一,他向法新社表示:「這是一個非常通用的框架,用於對人類生命進行預測。只要有訓練數據,它就可以預測任何事情。」對萊曼來說,這存在無限可能性。
萊曼表示:「它可預測健康狀況。所以可預測生育能力或肥胖,或者也可預測誰會罹癌?誰不會罹癌?它甚至可預測你是否會賺大錢。」
該演算法運用的過程與人工智慧(AI)聊天機器人ChatGPT類似,但它分析的是影響生命的變數,例如,出生、教育、社會福利,甚至工作時間表。該團隊正嘗試採用創新技術,讓先進的語言處理演算法能「分析和預測人類生命中一系列詳細事件的發展,及其可預見性」。萊曼說:「從一個角度來看,生命僅僅是事件的序列:人們出生,看兒科醫生,開始上學,搬到新地點,結婚等。」
然而,這項程序一旦公開,很快就激發新一波關於「死亡計算器」的爭議和風險,一些欺詐性網站藉此誘騙人們使用AI程序來預測壽命,這通常需要用戶揭露個資作為交換。研究人員堅稱,目前這款軟體在網路來說,都是私有的,且無法獲取。
life2vec模型的訓練基礎是丹麥官方統計局(Statistics Denmark)所蒐集約600萬丹麥人的匿名數據。藉由分析一系列生命事件,有可能預測人生各階段。當論及預測死亡時,該算法在78%的案例中是正確的;當論及某人是否會搬到另一個城市或國家時,在73%的案例中預測正確。
萊曼說:「我們關注早死,所以選擇相對年輕的群體,年齡介於35到65歲之間。我們嘗試預測從2008到2016年的8年期間,一個人在接下來的4年內是否會死亡?」研究人員表示,專注於這個死亡率相對較低的群體,讓他們能驗證演算法的準確性。不過,這個工具目前還還沒準備好在研究場域外使用。
萊曼和他的團隊成員同樣有興趣研究長期效果,以及社交關係如何影響人的生命和健康。
法新社報導,當談到死亡預測時,一些開發者已試圖將這種演算法商業化。丹麥數據倫理專家特蘭伯格(Pernille Tranberg)表示,類似的演算法已被諸如保險公司等商業機構所採用。她說:「他們可能會將你劃分到某群組,然後說,好吧,你有慢性病,風險是這樣、那樣。」她指出,這種方法可能對我們造成不利,甚至導致歧視,例如,要求支付更高保險費、害你無法從銀行順利貸款,甚至因命不久矣,無法獲得公共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