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公投綁大選須跳脫政黨政治利益盤算

公投法第23條修正法案三讀通過,藍白立法院黨團總召傅崐萁與黃國昌交換意見。圖/中央社
公投法第23條修正法案三讀通過,藍白立法院黨團總召傅崐萁與黃國昌交換意見。圖/中央社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行政與國際事務學系副教授

最近台灣民意基金會公布民意調查,藍白在野黨主張恢復「公投綁大選」,獲 58% 民眾支持、僅 28% 反對,幾乎呈現兩倍差距。這項調查結果已有延續穩定趨勢,突顯民進黨在此議題上與藍白政黨及社會主流之鴻溝。形式看來公投綁大選,固然可降低行政成本,些微提高投票意願及參與率;然台灣公投議題往往與不同層級選舉相混淆,致政策形成與民意需求產生悖論及錯位。

檢視歷屆台灣選舉經驗,公投綁大選看似有利於提高投票率,但其實質影響效果有限,仍與議題屬性及單一或多元議題有關。公投議案綁地方大選,2018年計十案,2022年僅一案,前者發揮政治動員些微效果,但相對既往未綁公投其大選投票率並未顯著提高;後者難以發揮多政策領域重復交叉的政治集體動員效果,地方選舉投票率僅六成左右,為本世紀以來最低的地方選舉投票率。

換言之,公投綁大選並不必然提高地方選舉投票率,其實質效果非常有限,這取決於「選舉本身熱度」。事實上,2018 年公投案多達十案,但地方選舉投票率並沒有顯著上升。2018 九合一選舉結合十案公投,直轄市長投票率66.11%、縣市長約68.87%;與 2014年無公投綁大選相比,直轄市與縣市長投票率約67.59%。兩相對照2018年 的投票率只比 2014 年僅小幅增加 1~2%,沒有顯著差異。

2018年公投議案計八案通過,二案不通過,每一案投票率皆過半數投票率。2022年公投議案僅有十八歲公民權投票,雖是藍綠最大共識,投票率雖過半數,但同意票未達總投票人二分之一,印證單一議案較難以起到集體動員效果。2021年公投四議案、2025年單一議案皆與地方大選脫鉤,選民投票動機也下降,投票率未及二分之一,無一案通過。確實公投單獨舉行,投票率較為低迷。

公投綁大選對藍綠的影響效應與其政治盤算存在重大差異,既往經驗顯示形式上看公投綁大選利於國民黨,不利於民進黨。然而,實質恐非如此,這與公投議題隸屬中央或地方領域,及選舉是中央或地方層級如何配套有關。

首先,民眾傾向公投綁大選。若從長期趨勢觀察,台灣民眾對公投綁大選的態度始終呈現「穩定且強烈」的支持。此有三項結構性因素,程序便利與降低投票成本,一次投完對選民比較方便,不用經常陷入頻繁民眾動員及往返;台灣選舉次數密度高,每四年地方選舉,每四年選舉總統及立委,幾乎每兩年就有一次大選舉;公投時間與大選分離,幾乎每年進行往返投票所。

其次,提升投票率與議題正當性。公投綁大選可提高公投本身投票率,投票率最高則上升到七成;但若單獨舉行公投投票率,約在四成左右,若綁大選公投結果更具民意基礎且可能順利通過。2018 年公投綁大選十大議題投票率高達近七成,2021 年四大公投單獨舉行近四成投票率。從實務來說,公投綁大選確實提高政治參與率及投票率。

再者,公投綁大選提升議題討論空間。民眾普遍不信任政黨安排公投時間的動機,擔心公投單獨舉行時可能遭到「冷處理」。因此,認為公投結合大選的時間最為合適。例如國民黨支持者72% 贊成,民眾黨支持者82% 贊成,中間選民56% 贊成;即使是民進黨支持者也有 39% 贊成。

公投綁大選可提高公投議題在選舉政治市場中公開討論機會,降低個別政黨操弄空間。公投綁大選並非專屬藍營論述,其傳統甚至是民進黨的主流論述,現在已成為跨政黨、跨世代、跨階層及跨性別的主流民意共識。已獲年輕世代壓倒性支持,反對者逐年降低。從台灣民意基金會調查顯示,20 至 24 歲支持度達 79%,25 至 34 歲亦有 75%,約四分之三。顯示年輕人對公投綁大選具高度支持度,這不僅是因其帶來便利性、參與度高及透明化;同時,教育程度越高,支持度越高,大學以上支持率達 65%。

最後,公投綁大選有其優點與缺點。就優點而言,降低行政成本,可節省數十億的選務與行政費用。提升公投本身投票率,避免公投由少數人主導結果,反映更真實的民意。防止政治冷處理,政黨難以透過單獨公投刻意降低民眾參與,增進公民參與,促進選民積極了解議題,公開進行政策辯論。

然就缺點而論,多元議題易被模糊化,尤其是選舉資訊四處充斥,公投內容被選戰口水淹沒。政黨操作更激化,公投變成選舉「附帶戰場」,司法、能源、兩岸等議題失去理性討論空間。選務壓力變大,2018 年曾出現投票排隊與開票延宕現象。

從民主程序、成本與民意角度來看,支持者的制度論點更具普遍性。然公投綁大選的辯論,不應陷入對藍綠白那一黨有利政治利益思考,此並非良善理性制度設計。公投與大選關聯不應停留在「綁」或「不綁」的二元對立。
而是應以議題屬性分級,重新設計公投與選舉配套,是消弭制度扭曲的核心。

最佳制度倡議及設計應是中央性公投議題綁中央層級大選,地方公性公投綁地方層級選舉。據議題屬性分類,中央公投議題涉及全國政策,如能源、食安、教育、外交、兩岸、國防、憲政體制,應綁總統及立委選舉。至於地方公投議題涉及地方建設、社會服務、交通、環保、自治條例等,理應綁縣市長及議員選舉。如此同一層級選舉與相關議題相捆綁,始能聚焦選舉民意及政策議題辯論。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