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廈門猝逝 遺體難返台:23年父子斷線 跨海後事全卡死

宋姓男子在廈門猝逝,家屬據領。圖為遺體冰櫃。圖/取自百度、中新網
宋姓男子在廈門猝逝,家屬據領。圖為遺體冰櫃。圖/取自百度、中新網

一名長年旅居大陸廈門工作的57歲宋姓男子於11月8日猝逝,直到多日後才被鄰居發現,遺體送往當地殯儀館冰存。由於在台灣的家屬拒絕出面處理,跨境後事安排至今無法啟動,遺體滯留已成事實,也讓多年來家庭關係的裂痕再度浮上檯面。

據長期協助海外身故台人返鄉的彰化快樂天堂基金會轉述,接獲通報後,他們依程序聯繫宋男在台的前妻與兒子,希望能取得家屬授權,以便辦理火化、返台安葬或委託相關單位處置。然而,兒子表示與父親「已經失聯23年」,不願前往大陸,也拒絕簽署後續手續的任何文件,使得相關流程完全卡住。

依現行兩岸規定,海外身故的台人若要返台,必須由直系親屬簽名認屍、同意處理方式。基金會與大陸單位皆無權代為決定,廈門殯儀館目前只能先持續冰存,若長期無人認領,當地最終可能依「無主遺體」的行政程序處理。

宋男的友人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外界看到的「失聯」未必反映完整樣貌。他表示,宋男離婚後前往大陸工作,生活雖清苦,卻仍從2005年前後開始,長期以每月數萬元不等的匯款支持前妻與孩子,金額依工作景況而略有浮動,直到近年身體狀況轉差,才逐漸停止。友人描述,宋男獨居多年,從未再組家庭。

友人在整理宋男租屋處時,也發現床頭仍擺放著一家三口的舊照片及孩子早年的畫作。宋男偶爾會望著照片落淚,感嘆多年來無緣再與兒子聯絡。友人認為,宋男並非放棄家庭,只是走到某個階段後,雙方卻都已難以跨越那道隔閡。

不過,基金會方面指出,子女是否願意認領遺體,往往受到情感、經濟與家庭經驗交互影響,「外界難以用單一角度解讀」。

相關團體表示,海外身故返台需要大量文件、授權與跨境協調,即使願意協助,也受限於法規,不得逾越親屬權限。若無家屬介入,台方機構與民間單位的協助能力相當有限。

目前基金會仍與廈門殯儀館保持聯繫,盼找到尊重家屬意願、又能讓遺體善終的可能方案。海基會則回應,已了解此案並持續蒐集資訊,會在既有法制框架內提供必要協助。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