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機重塑烏克蘭戰場:壕溝戰消失 前線淪殺戮地帶

無人機改變了烏克蘭戰爭,顛覆第一次世界大戰式的壕溝戰格局。圖/取自澤倫斯基臉書
無人機改變了烏克蘭戰爭,顛覆第一次世界大戰式的壕溝戰格局。圖/取自澤倫斯基臉書

烏克蘭戰爭如今已顛覆第一次世界大戰式的壕溝戰格局,由無人機打造出一片殺戮地帶,傳統的「固定前線」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約 20 公里寬的混亂灰色區域,深刻改變戰爭樣貌。戰場上空完全被無人機遮蔽,士兵一旦現身即遭獵殺,傷者因難以撤離只能等死;運補、輪換與救援全都伴隨高度致命風險,使前線成為另一種地獄景象。

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報導,無人機有些搭載攝影機與熱感探測器,有些則裝上炸彈與槍械;也有無人機靜靜埋伏在路旁,只要士兵或車輛經過便啟動。它們靠電子訊號或完全無法干擾的光纖纜線操控,而反無人機系統則一方面試圖阻斷它們,一方面追捕隱匿在前線數十公里後方的操作員。

前線後方因此出現一片約20公里深的灰色混沌地帶。無人機不斷獵殺士兵,受傷者因難以撤離往往只能被留在當地,彈藥、食物與飲水也幾乎無法運送上前線。

烏克蘭總統府副主任、前戰場指揮官帕利薩(Pavlo Palisa)表示:「我們現在已轉向無人機對無人機的戰爭。無人機能埋伏、攔截敵軍後勤並破壞補給,也讓固守陣地變得艱難:只要你被發現,周邊所有武器都會立刻朝你開火。」

無人機自2022年戰爭初期就扮演關鍵角色,當時烏克蘭還曾為土耳其製「旗手」(Bayraktar)無人機成功襲擊俄軍裝甲縱隊而慶祝。儘管如此,帕利薩說,烏俄雙方起初準備打的是傳統戰:砲戰、機械化縱隊、壕溝防禦。

110獨立機械化旅發言人謝卡奇(Ivan Sekach)表示,到了20232024年間,戰爭已經轉型,壕溝開始消失。

155毫米砲彈短缺下,兵力與火力均落後的烏軍,不再依賴長線壕溝,而是改建強化據點與觀察哨,並依靠無人機補足火砲不足。俄軍則開始縮小攻擊部隊的規模,因為烏軍無人機可以精準摧毀大型部隊集結。

烏軍南方司令部發言人沃洛申(Vladyslav Voloshyn)說,俄軍已不再進行早期那種大規模「人海」攻勢,而是以小組發動攻擊。他說:「俄軍組成攻擊小組需要時間。他們匍匐、隱蔽,通常需要兩到三天才能集結出能衝鋒的兵力。」

他解釋,通常由兩名俄軍打頭陣,但往往只有一人能活著抵達目標。小組愈小,愈不容易被烏軍無人機在濃霧或雨天中發現。謝卡奇說:「結果就是一片深邃的灰色地帶,俄軍滲透到烏軍陣地後方,躲藏起來,如果沒被發現並殲滅,就會越來越多。」

惡劣的天候讓俄軍近期突破頓內次克州(Donetsk)波克羅夫斯克(Pokrovsk)附近烏軍防線,結束一年來嘗試未果的僵局,並在其他區域取得進展,如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州(Dnipropetrovsk)的諾沃帕夫利夫卡(Novopavlivka)與札波羅熱(Zaporizhzhia)中部地帶。

帕利薩說:「濃霧或雨勢會阻礙無人機飛行,使後勤、輪換或局部行動較安全。因此,俄軍利用這些天氣空窗滲透或轉移兵力。」俄軍則努力讓烏克蘭的防禦更加困難。沃洛申說:「俄軍正試圖把殺戮地帶拓得更廣,以精準打擊摧毀所有建築與掩體,把這裡變成完全無法隱身的荒地。」

無人機也迫使砲兵更遠離前線,讓裝甲車輛幾乎無法用來運補。帕利薩說:「無人機在運送與撤離、偵察、遠距布雷等任務上變得非常管用,這些過去往往都是由人力完成。」

但隨著無人機愈來愈多,就連這些用途也開始變得困難,令前線成為難以想像的地獄。沃洛申說,撤離、輪換與後勤因無人機而變成致命任務。他指出:「現在大多數士兵死於輪換過程。任何補給都面臨極高風險,因此我們更依賴無人機。」

因此,指揮官被迫讓士兵在「零線」(Zero Line)一待就是數周,無法輪換。「零線」(Zero Line)在烏克蘭戰爭語境中,指的是與敵軍最接近、暴露程度最高的最前沿位置。謝卡奇說:「一般而言,輪換時車輛能抵達距離陣地約56公里的位置,其餘路程士兵得靠步行,利用地形掩蔽以躲避無人機。」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