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府智庫示警:廢核押天然氣 恐讓中共封鎖台灣成本更低

示意圖。圖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華府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日前發布專文表示,儘管民進黨政府投入再生能源,但能源結構仍日益依賴液化天然氣,使台灣在遭遇中共海上封鎖時極度脆弱。圖/取自皇昌營造官網
示意圖。圖為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華府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日前發布專文表示,儘管民進黨政府投入再生能源,但能源結構仍日益依賴液化天然氣,使台灣在遭遇中共海上封鎖時極度脆弱。圖/取自皇昌營造官網

針對核電廠重啟,總統賴清德11日指出,只要符合安全無虞、核廢有解、社會溝通成功等三原則,就尊重專業決定,且核電廠重啟目前已在程序中,同時也強調「並不排斥先進核能」。華府智庫「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lobal Taiwan Institute, GTI)日前發布專文表示,儘管民進黨政府投入再生能源,但能源結構仍日益依賴液化天然氣(LNG),使台灣在遭遇中共海上封鎖時極度脆弱,台灣應優先建立多元能源組合,即便其中包含核能與燃煤等較不受歡迎的能源。

全球台灣研究中心作者羅培茲(Jackson Lopez)12日撰文分析台灣能源問題。他表示。民進黨主張加速綠能轉型、全面淘汰核電;在野黨則認為應保留核能以確保能源供應穩定,使民進黨推動積極的再生能源受到預算上的制衡。這種政治極化讓台灣的能源布局「左右為難」,形成「最糟糕的兩面結果」。

羅培茲續指,台灣多項重大計畫,包括人工智慧(AI)發展策略,都需要大幅增加產業用電,目前台灣工業用電已占總用電量的一半以上。此外,台灣還需要為耗能巨大的AI資料中心供電,以支撐機器人等新領域的AI運算需求。結果,台灣能源安全的任何弱點都將被迅速放大,影響的廣度與深度都會加劇。對台灣而言,打造具韌性的能源組合重要性不言而喻。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不均衡 離岸風電與太陽能大幅落後進度

多年來,推動再生能源一直是民進黨政府重要政策目標,台灣西岸海域擁有極高的風力潛能,吸引了大量國內外投資,然而實際執行卻遠比預期緩慢。施工與採購問題導致嚴重成本超支,許可程序也拖累安裝進度,資金投入在一套複雜且繁瑣的法律與官僚體系中受阻,使台灣難以按照目標速度新增綠能容量,「政府原訂2025年達到5.7GW離岸風電裝置量,現已延後至2026年。截至去年底,僅達成2.8GW」。

此外,台灣能源採購成本高,使綠能購電需求受到壓抑,削弱太陽能投資的長期可行性。導致這一現象的主因之一是台灣的「躉購費率」制度(feed-in tariff),政府以優於市場的價格收購本地綠電,保障業者收益,但也提高電價,使中小企業卻步,「即便不考量AI即將帶來的用電需求暴增,要在2030年達成40%再生能源電力占比也極不現實」。

天然氣正走向「發電一哥」 卻只能撐住11天封鎖

台灣能源安全面臨的最大風險來自一項罕見的政治共識,朝野支持以較乾淨且效率更高的液化天然氣取代燃煤。為因應需求成長,政府正迅速擴充天然氣接收站與燃氣電廠。台電正主導前所未有的天然氣擴建,包括在台中建設第三座接收站與兩座燃氣機組。

天然氣預計在2030年占台灣能源的一半,若工業快速發展,比例可能更快攀升。當前天然氣已占台灣約42%的總發電量。相較於其他能源,天然氣擴建更容易且成本較低。但問題在於天然氣幾乎無法儲存。LNG 在儲存時會產生「蒸發氣」(boil-off),液態氣化後累積壓力,導致儲存困難、昂貴,且以現有技術幾乎不可能大量囤積。

事實上,以台灣現有庫存量推算,一旦遭中共封鎖,天然氣僅能維持11 天用量。這意味著,儘管天然氣占台灣最大用電來源,其能撐的天數卻僅為燃煤庫存的四分之一。若中共對台進行海上封鎖,台灣近半能源供應會在數週內枯竭。即便研究正在嘗試提升儲存效率與政府備量,但初期改進頂多增加幾天備援量而已。

煤又髒又不討喜!卻是少數能多囤、機動調度的安全緩衝

羅培茲提到,燃煤在台灣既不受歡迎,卻又是能源結構的重要支柱。它是台灣既有能源安全的欄杆,同時也是最不效率、最污染、對健康最有害的能源。民進黨與國民黨皆認為燃煤必須淘汰,只是時間表不同。燃煤更易儲存,現行備量可支撐40天以上。在封鎖等危機情況下,更節制的使用可能能延長供應時間。

此外,燃煤是其他能源失效時的備援。例如,年初核能除役後,燃煤電廠被迫增產以彌補缺口,引發地方反彈,但確實較容易迅速增加供應,因其不需風場或LNG接收站等大型基礎建設。然而,在台灣甫走向無核後,政府卻計畫在2034年關閉最大燃煤電廠之一,並以綠能與難以囤積的天然氣取而代之。屆時綠電是否成熟、封鎖風險是否下降,都尚未可知。

台灣能源安全能否實現?

羅培茲認為,台灣能源安全前景充滿風險。淘汰核能、綠能落後、燃煤被逐步汰除,使台灣快速走向對天然氣的高度依賴。AI與高階半導體製造將使用電需求暴增,進一步推動天然氣主導地位。然而,缺乏本地能源替代方案,台灣對封鎖與灰色地帶脅迫的脆弱性將持續加深。

羅培茲說,北京可能深知僅需等待數週,就能讓台灣斷電。短期內,大陸可能運用其能源壓力優勢對台灣施加更大經濟脅迫,例如推高天然氣現貨價格。至於台灣第三大天然氣供應國的美國是否會為台灣提供保障,仍存疑。

羅培茲表示,即便現有核能基礎設施已走向終點,賴清德仍能做出艱難決策以提升能源安全。例如,儘管燃煤極不受歡迎,台灣或許別無選擇,只能在推動綠能投資的同時保留燃煤機組。作者主張,台灣應讓綠能市場更自由競爭,同時保留一定的燃煤與核能做戰略緩衝,避免讓LNG一家獨大,犧牲長期安全。若要確保下一代的供電,台灣現在必須做出艱難的選擇。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