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周二(4日)晚間,德國總理梅爾茲(Friedrich Merz)發表談話,表示敘利亞內戰結束後,該國國民在德國「不再有庇護理由」,超過百萬敘利亞難民應主動返國參與家園重建,拒絕者將面臨遣返。
梅爾茲此舉旨在回應極右派「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在民調中的崛起,移民議題已成明年(2026年)5場州選舉關鍵。惟外交部長瓦德普爾(Johann Wadephul)上周訪大馬士革後,質疑敘利亞毀滅性破壞及不穩局勢下返國可行性,引發黨內爭議。
《衛報》(The Guardian)報導,敘利亞內戰歷時14年,德國依前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開放門戶」政策,接納歐盟最多敘利亞難民,現居德逾130萬人,其中近四分之一為德國出生,逾7000名敘利亞醫師更填補鄉村醫療人力缺口,助應對人口老化危機。梅爾茲強調,阿薩德(Bashar al-Assad)政權去年12月倒台後,局勢已變,「敘利亞內戰結束,德國不再有任何庇護理由,因此我們可開始遣返」。他預期多數敘利亞人將自願返國,「敘利亞需要所有力量,尤其是敘利亞人來重建」。
梅爾茲宣布邀請敘利亞臨時總統沙拉(Ahmed al-Sharaa)訪德,討論遣返有犯罪記錄敘利亞人,此議題已爭議多時。惟瓦德普爾上周訪敘後表示,基礎設施毀滅及政局持續不穩,使「尊嚴生活難以想像」,返國意願「極有限」,此說法遭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內部批評,指其阻礙重建所需人力。瓦德普爾周三(5日)澄清,其立場與梅爾茲一致,全政府正積極推動包括敘利亞人在內的移民遣返。
移民議題敏感,僅今年上半年約1000名敘利亞人獲聯邦援助返國。AfD共同領袖魏德爾(Alice Weidel)抨擊瓦德普爾言論為「對伊斯蘭暴力受害者的一記耳光」,AfD在民調領先保守派,主張「伊斯蘭與德國社會不相容」,移民問題已連年位居德國民眾首要憂慮。此爭議適逢周末柏林逮捕一名22歲敘利亞籍青年涉嫌策劃伊斯蘭自殺攻擊,引發公眾對安全與移民的擔憂。
少數政治人物觸及遣返對德國的衝擊:逾百萬敘利亞人已融入社會,學習德語、加入勞動市場,遣返恐損勞動力。儘管多數僅持臨時居留,大量已獲公民權。分析指出,梅爾茲強硬立場旨在阻止AfD於明年州選首次奪得州長寶座,但強制遣返面臨法律挑戰,敘利亞人道危機未解。柏林敘利亞社群聚會中,年輕人揮舞反對派旗幟,猶豫「回不回去」,反映返國兩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