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雄專欄】機器駕駛的黎明與不安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自駕計程車的時代正加速而來,從舊金山的街角到倫敦、北京,科技巨頭與新創公司都在宣告一個不再需要方向盤與駕駛的未來。這看似在科技史上再一次跨越,但現實比想像更複雜。技術的進展與社會的接受度之間,仍有巨大的鴻溝,大家好奇這場自駕革命究竟會帶來什麼樣的城市與生活?

一隻名叫KitKat的店貓,被疑似無人計程車撞死,在舊金山引發情感與科技衝突的輿論浪潮。車輛公司承認該車「起步時貓跑進車底」並表達哀悼,有人指出自駕將拯救更多貓咪,因人類車輛每年撞死數百萬隻,但這樣的論點未能撫平公眾的不安。人類與動物的生命不是統計學的分母,一場科技變革不能只依賴數據勝負。民之所憚,必察其理,當社會心存疑懼,就不能只講效益與效率。

社會的不信任並非空穴來風,法律界提醒自駕營運者仍缺乏完整法制支撐。科技已接近商轉,制度卻還在追趕,法院、保險業者、交通主管機關都面臨未知的難題。社會也在問一個更深層的問題,當我們把道路交給演算法,那麼失誤的後果由誰承擔?

技術挑戰同樣未解決,自駕車能在陽光灑落的加州揮灑技術雄心,但面對冰雪地面與模糊路線時,智慧會否變笨?在美國準備擴展到冬城時,企業坦言黑冰與雪地標線是AI難題,雖已利用加熱感測器與車車通訊彌補,仍需要「重要的冬季考驗」。科技企業自信萬丈,社會卻清楚明白AI若不能像經驗老司機般理解天候、直覺與人情,那麼安全的承諾依然停在語言層次。

與技術與法制同等重要的,是人心。最近調查顯示,某無人計程車推出後,只有少數的乘客願意再次搭乘,逾三成民眾甚至認為此服務應屬違法。不少體驗者分享,車輛操作偶有失誤,甚至出現偏離車道的畫面,引發監管調查。企業在宣稱自動駕駛能讓道路更安全時,卻又安排安全員坐在前排,象徵克制與質疑並存。當科技承諾與行為不一致時,信任就會崩塌。

科技世界的共同挑戰正在浮現,公眾信任不是憑激情與推文建立,而是靠透明、責任與時間積累。「言必信,行必果」,自駕科技也必須遵循這樣的倫理。如果企業言辭遠超實際能力,就算技術終會成熟,社會也可能無法接受。當資本市場與品牌形象受到波動,甚至牽連其他業者,也就不難理解。

當然若只停留在恐懼,自駕革命也將永遠停在起跑線。這項技術能讓視障者享自由移動,能減少酒駕事故,能在偏鄉提供交通,能解放高齡社會的人力缺口。中國與美國部分城市的試點乘客已享受其便利,一些城市已累積千萬次載客。世界不是非黑即白,如果說人類超越蒸汽、電力、網路,靠的是勇氣,那麼進入自駕時代,也需要一份前進與警惕並存的智慧。

真正的課題,不是科技是否應該發展,而是要如何發展。當立法者補上制度的拼圖,企業披露更多測試與數據,交通管理單位建立嚴格的審查與應急機制,民眾的信任會逐漸累積。科技應該是照亮街道的燈,而非讓人心生陰影的影子。

「科技本身無善惡,關鍵在使用者的心」。自駕車不是終點,而是社會制度、科技倫理、城市文化的交匯點。貓咪的生命、乘客的安全、行人的信賴、法制的完善、工程師的誠實,這些價值交織成了文明的方向盤。當機器學會理解人的脆弱與期待之後,那條通往未來的道路,才算真正鋪好。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