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少數執政施政掣肘?學者提解方:投票改採絕對多數

國民黨前立委陳學聖(右)與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左)4日在網路直播節目《志聖鮮思》,邀請台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蘇子喬(中),討論時事議題。圖/何志勇提供
國民黨前立委陳學聖(右)與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左)4日在網路直播節目《志聖鮮思》,邀請台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蘇子喬(中),討論時事議題。圖/何志勇提供

國民黨前立委陳學聖與清華大學兼任助理教授何志勇,今天(4日)在網路直播節目《志聖鮮思》,邀請台東吳大學政治學系教授蘇子喬,討論時事議題。針對當前賴清德政府少數執政陷入困境,何志勇認為,台灣應該改採絕對多數投票,才能有效解決問題。

何志勇首先表示,現在賴清德政府少數執政,各項政策推動上成僵局。台灣1997年修憲後模仿法國,改為半總統制,而半總統制又分「總統議會制」跟「總理總統制」,後者內閣僅對國會負責,可能出現像法國的「左右共治」;前者則是內閣對總統與國會雙重負責,權責易出現混亂,台灣目前就是這樣。與此同時,台灣又有總統應兼黨魁的迷思,這可能造成黨紀取代憲政制衡。

何志勇引蘇子喬的研究說,全世界37個總統制直選國家,只有10國總統兼任黨魁,顯示總統兼黨魁並非常態。蘇子喬也說,總統直選制之下,民主程度愈低,總統兼黨魁的比例愈高:「這是因為民主程度愈低的國家,愈不講求權力分立。

蘇子喬續指,總統制、半總統制跟內閣制不一樣,內閣是行政立法合一,但總統制跟半總統制強調行政、立法權力分立,即總統跟國會之間要制衡如果總統兼黨魁、指揮國會議員,就是把權力分立精神掏空。但實務上,總統兼黨魁會讓施政更有效率,而權力分立比較抽象,這要跟一般民眾訴求比較困難,也因此台灣針對此議題的討論,一直沒有到眾聲喧嘩程度。

何志勇也說,台灣還是「相對多數」決(First-past-the-post voting)投票,但這樣的投票方式其實並沒有反映多數人意見。如班上開同學會,有4家餐廳可以選,其中3家賣啤酒,1家賣咖啡;咖啡餐廳獲4票,3家啤酒餐廳各獲322票,亦即7人想喝啤酒,但最後只能喝咖啡。相對多數的結果不是真正多數決。

何志勇指出,相對的,國外有「排序投票制」Ranked-choice voting,以順位投票,每次把得票最少的剔除,直到有候選人過半,這會有助立場靠中間的候選人當選、而偏激者退散。紐約市長亞當斯2021年民主黨紐約市長初選,就是到第八輪分勝負,得票從289千人到404千人。這才是民主的真諦,反映民主政治由多數人決定的原則。更甚,美國在州跟地方還有Top 2Top 4投票,不分政黨進行公辦初選,更公平。「外國已經上太空,台灣還在殺豬公。台灣選制還能不改嗎?」

蘇子喬解釋,澳洲國會議員就是「排序投票制」,這個制度的精神跟兩輪投票差不多,最大化反映多數民意。英國2011年曾經公投要改成這個制度,但因為太複雜了,多達6成選民不同意;台灣現行立委選舉是憲法增修條文規定,但只說是單一席次選區,並沒有規定要相對多數還是兩輪投票。因此可以用法律補充。

陳學聖說,馬英九跟蔡英文時代,曾經一度希望黨政分離,總統不兼任黨魁,讓總統站在高位比較好處理國政。然而如果不兼黨主席,就不太能指揮立法院,所以其根本就是施政效率問題:總統透過行政院長指揮立委太麻煩,立委覺得行政院長是空殼子,背後還有總統,為何要透過院長?所以馬跟蔡實務面都是覺得總統兼黨魁更有效率。因此總統是否要兼任黨魁,在台灣沒有一個定論,都是看總統個人需要。

陳學聖也補充,實務上台灣要不要二輪投票,其實也有研擬。第一次是2000年前總統陳水扁以相對少數當選,當時就有考慮要用更複雜的二輪投票;但24年過去,如今賴清德又以相對少數當選。顯示二輪投票這件事,台灣不會有實務結果,因為各政黨有所盤算,執政黨不會希望改變現有結構,以免影響連任;而國會選舉改成二輪投票,也因為選制太複雜,國會議員不會去討論。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