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烏克蘭戰爭進入第三年之際,一場無聲的長程攻勢正悄然展開。烏軍從鄉間秘密基地發射長程無人機,持續深入俄境,重創能源與後勤補給網。烏克蘭自製無人機不斷進化,部分機型射程已可打擊距邊境約1,000公里目標,單機成本僅約5萬5千美元。今年以來,基輔宣稱已對俄國油氣設施發動逾160次成功打擊,導致燃料短缺與部分地區配給,讓俄本土不再被視為「安全後方」。
美聯社報導,在烏克蘭鄉間一處秘密地點,成列的攻擊型無人機趁夜無聲無息地完成組裝,準備深入俄羅斯境內執行任務。這些無人機的攻擊目標極具戰略意義,包括煉油廠、燃料儲庫以及軍事後勤樞紐。自夏季以來,烏克蘭的長程無人機攻勢大幅升級,猛烈轟炸俄羅斯各地能源設施,使莫斯科的防空網疲於奔命。
這些無人機由分散在各地的工坊零件組成,如今飛行距離已遠超戰爭以來的任何時期。身穿防彈衣的軍官迅速而精確地行動,為隱蔽只開著紅光頭燈。引擎聲如老式機車般斷續響起,廢氣飄散在無月的夜空。數分鐘後,無人機接連自臨時跑道升空,朝東飛去。
單機製造成本下降至約5萬5千美元
在秘密發射基地,負責指揮任務的軍官代號「菲德爾」(Fidel)透過夜視鏡觀察無人機升空,飛向滿天星光的東方。他表示:「無人機正在進化,以前飛行距離是500公里(310英里),現在可以達到1000公里……一次成功的任務仰賴三個要素:無人機、人員與計劃。我們要做到最好。對我們而言,這是一項神聖使命。」
這些襲擊已導致俄國出現汽油短缺,部分地區甚至實施配給,凸顯出俄羅斯能源基礎設施的脆弱。烏克蘭安全局局長馬柳克中將(Vasyl Maliuk)表示,今年迄今已對俄國油氣開採與煉製設施發動超過160次成功打擊。
衝擊能源設施 但尚未癱瘓俄國
西方分析人士指出,這些對俄羅斯能源設施的攻擊雖造成嚴重衝擊,但尚未癱瘓俄國。根據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最新報告,烏軍多次攻擊了16座主要煉油廠,約佔俄國名目煉油產能的38%。
然而實際影響較有限,多數煉油廠數周內即恢復運作,俄國則以閒置產能與燃料庫存緩衝損失。
儘管如此,這些深入俄境的打擊仍讓基輔在關鍵時刻掌握主動。美歐正加強對俄國石油產業的制裁,而烏克蘭要求美方提供長程戰斧飛彈(Tomahawk)的請求仍遭延宕。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表示,烏軍長程打擊能力的提升已造成實質損害,迫使克里姆林宮進口燃料並限制出口。他說:「我們認為他們的汽油供應已損失多達20%,這完全是我們打擊的結果。」
烏克蘭實用至上武器生產學
烏克蘭多數無人機為自製。夜間攻擊的主力型號「柳蒂」(Liutyi,意為「兇猛」)是一款腰高的機體,機身呈香腸狀,尾部有螺旋槳,配有三角形尾翼。
它外型樸拙、不具威嚇性,更像家用材料組裝,但由於易組裝、易改裝,能持續優化、避開前線嚴密監控的空域。這正體現烏克蘭「實用至上」的戰時生產哲學。柳蒂已成為民族自豪的象徵,甚至登上烏克蘭郵票。
過去一年內,部分型號射程翻倍,可例行攻擊距邊境1000公里內的目標,使戰場版圖出現重大變化。一年前的攻擊多集中在俄國西部邊境煉油設施,如今射程更廣、成本更低,每架長程無人機在烏克蘭的製造成本低至5萬5千美元,對俄方昂貴的防空系統形成更大壓力。
全球風險分析公司RANE的研究主管博索尼(Adriano Bosoni)指出:「我們看到烏克蘭愈來愈能把戰爭帶進俄國境內。戰爭大部分時間,俄羅斯都假定本土是安全的,現在情況已不再如此。」他表示,這背後的戰略邏輯是透過後勤消耗達成削弱效果:迫使俄國改道運補、分散防空資源,逐步削弱其持久作戰能力。
巴黎的國際能源署(IEA)指出,無人機的連續襲擊使俄國煉油產能日減約50萬桶,導致國內燃料短缺並限制柴油與航空燃料出口。儘管全球石油總產量與價格仍大致穩定,但俄國壓力明顯上升。
烏克蘭自製長程武器的能力讓其能自主發動攻擊,無需像進口武器那樣經西方批准。事實上,盟友在烏克蘭持續數月攻擊俄國煉油廠之後,才進一步升高制裁。
高風險任務 不到3成能飛抵目標區
在前線,每次任務都是艱難的取捨。指揮官菲德爾透露,不到3成的無人機能飛抵目標區,因此嚴密的計劃至關重要。他感嘆:「戰爭落在我們這一代肩上,是為了讓孩子能生活在自由民主的國家。我們正汲取的經驗,未來將被世界各國借鑑,但我們正以自己與戰友的生命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