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色列與哈瑪斯(Hamas)停火協議生效以來,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對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Benjamin Netanyahu)的態度出現明顯轉變,從過去的「無條件縱容」轉為嚴格監督,頻頻派高官赴耶路撒冷「盯緊」納坦雅胡遵守協議。
以色列媒體戲稱此為「Bibi-sitting」(盯緊納坦雅胡),象徵美國對盟友的「成人監督」。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報導,川普近日公開表示,關於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兩國方案,「我會決定什麼對以色列是正確、最好的」,並拒絕以色列吞併約旦河西岸,警告若強行推進,將失去美國所有支持。此舉凸顯美以領導人關係的新階段,納坦雅胡地位彷彿從國家元首降格為「州長」。
過去一周,川普政府高官輪番訪以,包括副總統范斯(JD Vance)和國務卿盧比奧(Marco Rubio),確保納坦雅胡恪守加薩停火。川普本月耶路撒冷行中雖重申對以色列支持,但已多次表達對納坦雅胡的不滿。例如,6月以色列在停火後空襲伊朗核設施,川普怒斥納坦雅胡;上月以色列誤擊卡達談判代表,川普在橢圓形辦公室逼納坦雅胡親電卡達總理道歉。川普女婿庫許納(Jared Kushner)日前在《60分鐘》訪談中透露,川普認為以色列「有些失控」,必須強硬制止,以免損及長期利益。
川普更推動納坦雅胡接受其加薩和平計劃,包括承認巴勒斯坦建國願望,這是納坦雅胡極力反對的核心議題。隔天,川普對網路媒體《Axios》表示:「他必須接受,沒得選擇,有我在,沒問題的」。川普還暗示,若哈瑪斯未歸還所有以色列人質遺體,將授權「其他國家」採取行動,而非美國直接介入。
以色列國內開始質疑美國壓力能持續多久,希伯來大學政治學教授哈贊(Reuven Hazan)指出,川普「缺乏持久力」,無法永遠當「Bibi-sitter」,雙方誰先讓步將成為關鍵。
此轉變不僅限於加薩。10月中旬,川普對記者強調,兩國方案由他決定;《時代》雜誌訪談中,他討論釋放2004年因恐怖攻擊被判刑、遭以色列監禁的巴勒斯坦領袖巴爾古提(Marwan Barghouti),表示「我會做決定」,強調是「我」,而不是「我們」。
川普更強硬駁斥以色列吞併約旦河西岸,稱「絕不可能」,若發生,「以色列將失去美國所有支持」。此立場與納坦雅胡右翼聯盟夥伴的長期目標相悖,尤其在上月多國承認巴勒斯坦國後,吞併呼聲高漲。
美國為維持停火,已在以色列南部基里亞特加特(Kiryat Gat)設立「民軍協調中心」(Civil-Military Coordination Center),約200名美軍人員監控協議執行,並協助人道、物流與安全援助流入加薩。美國甚至在加薩上空操作無人機,獨立掌握情勢。10月19日以色列2名士兵在拉法(Rafah)陣亡後,威脅切斷加薩人道援助,數小時內即遭美國施壓撤回,次日援助車隊進駐。以色列媒體將此歸功於美國干預。
以色列民眾對此變化感到震驚。以色列公共廣播公司周日(26日)最新民調顯示,48%民眾認為以色列已成「美國保護國」,僅29%反對。納坦雅胡周日內閣會議上兩度強調「以色列是獨立國家」,形同承認壓力。
以色列即將進入選舉年,納坦雅胡過去常藉川普選前「大禮」助選,但如今川普一則社群發文即可動搖其選情。《以色列政策論壇》(Israel Policy Forum)研究員諾維克(Nimrod Novik)指出,若川普公開疏遠納坦雅胡,或稱「我會與任何以色列總理同等合作」,將重創其政治前景。
川普1月20日上任後,初期延續首任「親以色列」路線:3月以色列破壞停火攻擊哈瑪斯,川普力挺;6月部署B-2轟炸機轟炸伊朗核設施,提供前所未有支持,讓以色列人視川普為「為我們工作」。但7月加薩停火談判中,納坦雅胡與川普一度放棄與哈瑪斯對話,雙方立場硬化。9月,川普提出20點和平提案,納坦雅胡勉強同意,但哈瑪斯回應後,川普公開施壓以色列停止轟炸,轉而感謝阿拉伯國家斡旋,忽略納坦雅胡,凸顯裂痕。
10月停火生效後,美國「Bibi-sitting」模式成形:高官頻訪,強迫納坦雅胡道歉、接受建國承認,並監控援助。川普藉阿拉伯夥伴(如卡達、沙烏地阿拉伯)施壓,同時利用以色列選舉時程,警告納坦雅胡勿阻礙和平,以爭取諾貝爾和平獎。
分析師指出,此轉變源於川普對戰爭延宕的不滿,及以色列擴大衝突(如黎巴嫩真主黨)恐損其外交遺產。在川普的策略下,納坦雅胡內閣極右翼夥伴反對停火,呼籲佔領加薩,如今卻也讓納坦雅胡面臨生存危機。
專家認為,若納坦雅胡政治弱勢持續、川普在以色列高人氣不減、和平協議推進,或許納坦雅胡將轉而視「促成巴勒斯坦國」為自保關鍵,而非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