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專論】AI十大建設該做 但充滿挑戰

行政院長卓榮泰日前赴立法院做施政報告並備質詢。他表示,2026年編列「AI新十大建設」預算311億元,這是未來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圖/中央社
行政院長卓榮泰日前赴立法院做施政報告並備質詢。他表示,2026年編列「AI新十大建設」預算311億元,這是未來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圖/中央社

林建甫/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

台灣政府近期提出「AI十大建設」,涵蓋晶片、算力、資料、人才、應用、安全、法規、倫理、治理與國際合作,試圖打造一個全方位的人工智慧發展架構。此一政策藍圖在願景層面具備前瞻性,展現對技術主權與制度創新的高度重視,但在執行層面卻暴露出技術落差、制度斷裂與治理模糊的多重挑戰。

AI十大建設搶占技術優勢

AI十大建設的核心在於技術自主,尤其在晶片與算力方面。政府強調要發展本土AI晶片設計能力與高效能運算平台,但台灣雖擁有晶圓代工優勢,在AI晶片架構、軟體堆疊與模型優化方面仍高度依賴美歐開源社群。若無法在基礎研究與開源生態上取得突破,晶片自主將淪為硬體複製而非技術創新。

算力建設亦面臨挑戰。政府雖投入資源建置AI雲端平台與國家級算力中心,但使用門檻高、資源分配不均、技術支援不足,使許多研究機構與新創團隊難以受益。算力不只是硬體堆疊,更是服務設計與社群治理的問題。若無法建立開放、可用、可持續的算力共享機制,AI算力建設將成為少數機構的特權,而非全民創新的基礎。

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對矽光子與量子電腦的著墨仍屬初步。矽光子技術可望突破傳統電晶體的頻寬限制,成為AI晶片的下一代通訊架構;量子電腦則可能重塑AI模型的運算邏輯與資料結構。若十大建設未能納入這些前沿技術的研發與試點,台灣將在未來十年失去技術跳躍的機會。技術自主不只是現有架構的強化,更是對下一代架構的制度性投資。

AI十大建設挑戰很大

AI十大建設中最具制度挑戰性的部分,莫過於法規、安全與倫理三者的交錯設計。政府強調要建立AI法規沙盒、資安防護機制與倫理審查架構,以確保技術發展不脫離社會控制。然而,目前的法規設計仍停留在原則宣示,缺乏具體執行機制與跨部門協調。AI技術的快速演化,使得傳統法規制定流程難以跟上技術變化,導致監管空窗與責任模糊。

倫理審查亦面臨制度化困境。政府雖設立AI倫理委員會,但其組成多為學界與官員,缺乏民間社群、技術開發者與使用者的參與。倫理不只是抽象原則,更是具體情境的判斷。若無法建立多元參與的倫理審查機制,AI應用將面臨「合法但不合理」的風險,尤其在教育、醫療、金融等高敏感領域。

資安防護亦非單一技術問題,而是制度協調的挑戰。目前政府強調資料去識別化與模型安全性,但對於資料治理、平台責任、使用者權益等面向仍缺乏整合性設計。AI系統的風險不只是技術漏洞,更是制度設計的缺口。若無法建立跨部門、跨領域的資安治理架構,AI安全將成為政策口號,而非實質防線。

國際合作與人才培育也是關鍵

AI十大建設的最後兩項——國際合作與人才培育——看似輔助性項目,實則是整體政策能否落地的關鍵支柱。政府強調要與美、日、歐等科技強國建立合作關係,並吸引國際人才來台發展AI。然而,在現行制度下,台灣的國際合作仍受限於外交困境與法規障礙。外籍研究人員在簽證、居留、稅務等方面面臨繁瑣程序,導致人才流動受阻。

人才培育方面,政府雖投入資源推動AI課程、研究補助與產學合作,但教育體系內部仍面臨結構性瓶頸。大學課程設計與業界需求脫節,研究資源集中於少數頂尖學校,新創團隊難以取得技術支援與資金挹注。AI人才不只是博士與工程師,更包括資料標註員、模型測試員、倫理審查員等多元角色。若人才政策仍以「高階技術菁英」為主軸,將忽略AI生態系的多層次需求。

國際合作亦需制度支撐。台灣若要在AI標準制定、技術協議、資料互認等方面取得話語權,必須建立制度化的合作平台,而非僅靠個別學者或企業的努力。目前政府對AI國際合作的支持多為短期計畫,缺乏長期策略與制度保障。若無法建立穩定的合作架構,台灣將難以在全球AI治理中取得制度位置。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