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專欄】關公文化傳奇故事之二十一:關公五月十三磨刀雨

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

人們敬奉關帝為忠義的化身,也將他視作掌管風雨的「雨神」。 根據清乾隆年間的《江陵縣誌》、嘉慶《漢州志》、光緒年間《咸寧縣誌》,以及很多地方的地方認,均有記載,每年農曆五月十三日,天象往往有奇異的變化,這一天也被稱為「單刀會」。人們說,這日的降雨被稱為「磨刀雨」,正是關帝顯靈的象徵。

關於磨刀雨的傳說流傳甚廣。據說,在遙遠的天庭,關帝每到這一天,便會舉行單刀會,重溫當年他憑著一把青龍偃月刀在華容道上威震敵陣的英姿。而在舉辦會前,他會親自磨刀,以表慎重。神話中說,每當關帝磨刀之時,天庭都會飄起細雨,這雨水落入凡間,既滋潤萬物,也警示邪惡勢力不敢輕舉妄動。

《四川德陽縣新志》記載,有一年,四川的德陽縣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田地龜裂,河流乾涸,百姓苦不堪言。眼看莊稼無法成長,人們只得紛紛前往關帝廟祈求雨水。當地的村老告訴大家:「別急,農曆五月十三日快到了,那是關老爺的磨刀日。屆時,他必會降下雨水,解救我們於水火之中。」

果然,當五月十三日來臨時,天空陰雲密佈,隨即落下細細的春雨。這雨並不狂暴,卻連綿不絕,滋潤了田野,讓枯死的作物重新恢復生機。百姓們激動地跪拜在關帝廟前,感謝關老爺的恩德。

每到五月十三日,無論天氣如何變幻,百姓們總能見到或大或小的降雨。他們相信,這雨就是關帝在天庭磨刀時灑下的恩澤。從此,「磨刀雨」這一傳說便深深扎根於人們的心中。

在關帝廟所在的村莊,每年磨刀雨之日,人們都會敲鑼打鼓,演戲祭拜,感念關帝的護佑之恩。而這場細雨,成為了關帝守護人間的又一個美好象徵。

刀馬,即關帝的標誌性武器和坐騎:青龍偃月刀和赤兔馬。關公提青龍刀,騎赤兔馬,過關斬將,所向披靡的英雄風采,早已深入人心。明清兩個朝代,北平都會在五月十三於關帝廟進刀馬,以此紀念關帝。

福建雲霄縣雲陵鎮下關帝廟,每年五月十三都會舉行關帝出巡的民俗活動,這個活動起源於宋代,場面壯觀,熱鬧非凡,關帝出巡所到之處,民眾紛紛獻供禮拜。民眾以此祈求關帝保佑幸福安康,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浙江省縉雲縣金竹村的五月十三「迎關公案」源於明隆慶年間,至今已有400餘年的歷史,於2012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柳埠鎮五月十三祭拜關公,祈雨祭天習俗,是濟南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內蒙古托克托,每逢五月十三必辦關帝廟會。史料記載,關帝廟大戲台唱大戲一般要進行三到四天,時間最長過半月之久。彼時,關帝廟內外整飭一新,山門大開。人們紛紛湧進關廟,祈求關帝爺保佑全境風調雨順,消災禳福,國泰民安。

農曆五月十三紀念關公,舉辦關公磨刀節的民間習俗,在民間社會已傳承千年,廣大民眾自發、主動、自覺的參與這場聲勢浩大的活動,反映了人民群眾渴望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表達了人民群眾追求生活富足安樂、追求社會公平正義的心靈呼聲。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