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從400年臺灣主權歸屬分析臺灣光復的歷史意義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在梅花媒體集團舉辦的光復台灣80週年討會發表專題報告。圖/記者陳思豪攝
嘉義大學應用歷史學系教授吳昆財在梅花媒體集團舉辦的光復台灣80週年討會發表專題報告。圖/記者陳思豪攝

吳昆財/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教授

孽子孤臣一稚儒

填膺大義抗強胡

豐功豈在尊明朔

確保臺灣入版圖

張學良〈謁鄭成功祠〉

壹、前言

民國114年無論對中華民國,或臺灣都是重要的歷史大年。這一年是臺灣建省140年,乙未割臺130年,國父逝世100年,更是中國人對日抗戰勝利和光復臺灣80周年紀念。

在抗戰勝利和光復80周年之際,原本如此重要值得紀念的日子裡,國人本應在臺北歡欣鼓舞,張燈結彩,大肆慶祝,但是當前的賴清德政府依然藉由反中、去中等行政及教育的手法,刻意淡忘臺灣光復,更不會加以紀念。最後變成咱們這些孤臣孽子們,這些執政黨人眼中的「黨國餘孽」,選擇甘願冒著政治不正確,為人訕笑,集體聚合,舉辦這場紀念研討會,捍衛全民浴自的國族史,更發揚中國人史上亙古未有的,全面對抗入侵者的抗戰史觀。

在回顧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的意義之前,先論述臺灣史上四百來的主權歸屬,以及二次獨立運動。

貳、臺灣四次主權的歸屬

根據研究四百年臺灣史,曾經先後發生四次主權的歸屬:

一、鄭荷戰爭

1661年4月30日,鄭成功為了收復臺灣,趁著荷蘭人不注意時,派兵攻擊臺南,雙方戰事持續9個月。主要戰場集中在當時的「熱蘭遮城」(今臺南市安平古堡,以及「普羅民遮城」(今臺南市赤崁樓),及其附近地區。鄭成功先奪下,再進而圍攻熱蘭遮城,圍攻數個月,最後荷軍因後援不足,彈盡援絕,乃於1662年2月1日,荷蘭東印度公司決定與國姓爺作和平談判,雙方簽定18條協議,荷蘭人退出臺灣,明鄭收復臺灣。

二、鄭清戰爭

1683年7月5日,清朝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出奇不意,在鄭軍的鬆懈之下,下令渡海東征明鄭,雙方在澎湖海域展開一場海軍大戰。兩軍各自出兵2萬,動員數百艘戰船,經過11天的海上交戰,最後鄭軍可說是全軍覆沒,直如一次殲滅戰。僅僅11天的澎湖海戰,卻決定了臺灣的最後命運,臺灣徹底喪失了抵抗的力量和意志,9月22日,施琅親自到臺灣,至此正式收復臺灣。

三、乙未割臺

1894年,中日發生甲午戰爭,從1894年7月至1895年4月,雙方歷經數個月的海陸大戰,最後,日軍重挫自以為可稍安的清軍,迫使清朝割地、賠款以求和。滿清的割地決定了臺灣往後51年的歲月,必須成為日本的殖民地。直到1945年再度重回中國人的懷抱。

四、二戰結束,臺灣光復

1937年7月7日,一場意外的蘆溝橋事變,開啟了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戰爭。中國人在蔣介石委員長的領導下,歷經8年浴血奮戰。說是浴血一點都不為過。根據日本方面自己的粗估,在這場8年的中華民族求生存大戰,中國人犧牲了2500萬人的生命,財產則是500億美元。當然,戰爭結束後的1945年,成為戰敗國的日本,它所曾經擁有的臺灣領土,依據國際法已不存在合法性,重回1895年之前的樣態,即臺灣的主權再度交還給中國,於是臺灣光復,回歸給中國人,直到今日。

根據以上,四次有關臺灣主權歸屬的歷史演變,吾人發現無論是戰爭時間的長短、戰爭規模的大小,最終的決定都必須是透過戰爭手段,別無他法。

參、歷史上臺灣的兩次獨立運動

再論兩次臺灣史上的獨立運動。臺灣人民在面對主權歸屬時,曾經有兩次自發性的獨立運動。第一次即鄭經與其子鄭克塽時代,曾經試圖借助外力,即與荷蘭言和,拆散清荷之間的關係,以便和清朝分治中國,尋求永遠的獨立。但事與願違,最終明鄭功敗垂成,臺灣仍為清廷所有。

第二次的臺灣獨立運動史,即1895年乙未割臺後,在劉永福、丘逢甲等人的號召之下,擁立巡撫唐景崧為大總統,成立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臺灣民主國」,宣佈臺灣自主:「伏查臺灣已為朝廷棄地,百姓無依,只有死守,據為島國。」但很不幸的,從臺灣民主國成立到唐景崧大總統出逃僅維持11天,再到民主國正式結束,共只存在148天。

吾人分析臺灣史上的兩次獨立運動的失敗,究其主因,除了領導人的意志力,和整體島內的實力不足外,最後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完全缺乏外部勢力的支持。

肆,抗戰勝利與臺灣光復的歷史意義

說起臺灣光復必須先由日本如何侵臺開始。1874年日軍藉口琉球船員因颱風漂流遭臺灣原住民殺害,遂派遣軍隊於屏東登陸屠殺臺灣屏東排灣族原住民部落,史稱「牡丹社事件」。當時由於滿清政府無力還和日本簽訂了《北京專約》,賠款以平息事件。這事件看是偶為事件但詳細追究歷史資料便可了解,日本在 1850 年代及訂了其所謂「大陸政策」的組成及實施。這項政策是由被譽為明治維新理論奠基者吉田松陰在其《幽室文庫》中就已經擬定,準備收琉球,拿朝鮮、滿洲、定中國、臨印度、以張進取之勢、以固退守之基,目標是統一亞洲,也是後來所稱「大東亞共榮圈」。

1894年甲午海戰爆發,1895年2月清朝北洋艦隊全軍覆沒,3 月在日本簽訂中日《馬關條約》,清廷割讓臺灣、澎湖,至此日本正式統治臺灣。此後,日本將臺灣定為南進跳板,準備做為殖民者的南進野心。為此一目的,日本在統治時期,由八田與一興建嘉南水庫,實際上,主要是利用嘉南平原豐富的土地資源,挹注為日軍之所需,嘉南平原的農民根本無法享受這些辛苦勞動所獲得的成果,仍只能以地瓜果腹。可是時至今日卻有一些臺獨分子,竟然稱此為日本對臺灣人民的德政,大加讚揚,這是罔顧歷史真相,欺騙善良臺灣人民,以遂行媚日的殖民行為。

1931年9月18日,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佔領整個東北地區,並建立了偽滿洲國政權。至1937年7月 7 日,日軍又於北平市的苑平盧溝橋,藉口日軍失蹤要求進城搜索,最後導致了盧溝橋事件。國民政府在忍無可忍之下,蔣委員長於江西廬山正式發表抗日宣言「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十萬青年十萬年」,為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宣布與日本進行全面抗戰。從1937 年至 1945 這8年全面抗戰期間,在蔣委員長的領導下,包括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和各黨各派團結一致,雖然在物質、軍事裝備都遠落後於日軍水準情況下,卻能發揮愛國主義與革命精神。在22次的大會戰中,進行殊死對抗,成功壓制日軍的攻擊。而敵後戰場在共產黨則建立了廣大的敵後陣地,打擊由日本成立的地方偽政權。

質言之,八年抗戰的中國戰場消滅了大量的日軍,並最少牽制 200 萬日軍於中國戰場上,使其無法投入東南亞戰局,這是中華民族對全世界用血和淚所換來的貢獻,軍民這場戰爭中犧牲人員超過2500萬人,流離失所的難民超過8000萬人。最終取得了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尤其臺灣人民在這場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中並沒有缺席,不少臺灣人紛紛以各種管道回到大陸,從事對日抗戰事業。雖然日本對臺灣殖民統治力量強大異常,加上臺灣抗日組織又缺乏鞏固的聯絡陣線,不過大致上可分為兩種系統的抗日陣營:一是由國民黨領導的「國民黨臺灣黨部」、「臺灣義勇軍」、「抗日復土總聯盟會」、「中華臺灣革命黨」等,以及由上述團體在重慶組成的「臺灣革命同盟會」。二是由共產黨領導的臺共黨員參加新四軍及八路軍的臺灣青年,這些臺灣先賢抗日,前仆後繼無論是在臺灣島內或是大陸,都是懹抱中華民族意識,以及收復臺灣失土,就算拋頭顱、灑熱血亦在所不惜。

質言之,8年的全面抗戰中,我中華民族所取得最大的成就不在經濟、不在軍事,而在1943年11月 23 日至 11 月 27 日《開羅宣言》的外交成就,此一會議參加國共有中、美、英三國領導,在會議中國民政府蔣委員長堅持戰後日本無條件歸還臺灣與澎湖,並且退出東北,這一條件獲得美、英領導人支持,之後在1945年7月《波次坦宣言》再次確認臺、澎歸還中華民國。至此臺、澎主權回歸中華民國已然確定,毫無疑慮。所以才有之後 1945年10月25日,在臺北中山堂日本人歸還臺、澎的協議。甚至在1946年中華民國制憲國民大會時,臺灣省還推派了李萬居、張七郎、連震東等,共計18名代表,參與現行憲法的製定。總之,抗日戰爭勝利,臺灣的光復其最偉大的價值在於我中華民族擺脫了殖民主義的枷鎖,重新拾回民族的自信心。

伍、略論中國王朝更迭與國際主權獨立運動對臺灣的啟示

上文是從臺灣400年史分析臺灣主權的歸屬,以及抗戰勝利和光復臺灣的歷史意義。下文則就本人的史觀,略為論述中國王朝的更替,和國際主權獨立過程。

一,中國王朝更迭的分析

從夏商周以降的中國王朝,向來追求大一統的春秋精神,即使在分裂的時代,各個政權無不以正統王朝自居,絕不放棄對於統一中國的理念。但細數古代以至當代中國史,在追求中國大一統的過程,基本上都以戰爭,即弔民伐罪,湯武革命方式,決定最後王朝的正統歸屬,這是中國所獨有的史觀與歷史規律。秦漢隋唐宋元明清,以及率領革命分子,推翻前朝,無一不是訴諸於武力,以戰爭為最後的訴求。

當然,中國王朝在進行統一的過程之中,也並非全然使用武力,例如劉邦建立漢朝時,南越王趙佗即選擇主動歸順中國,並被冊封為王,自此南越與大漢朝廷保持良好的互動關係。

二、當代東帝汶獨立運動

或許有人會問難道當代國際社會,沒有出現任何一個獨立建國成功的國家?答案是有的,即東南亞地區的東帝汶。東帝汶人為了追求建國,曾經和印尼發生嚴重的衝突,1975年東帝汶從葡萄牙手中獨立,但印尼隨即在隔年,入侵並佔領東帝汶,改為東帝汶省,展開長達20多年的統治,同時,東帝汶人也與印尼人不斷發生抗爭運動,進行持續多的獨立運動。

最後在1999年以澳洲為首的聯合國維和部隊的介入,才結束了這場震驚世人的暴力衝突。兩年半後,於2002年5月20日,東帝汶正式恢復獨立,國名為東帝汶民主共和國,並成為國際公認的一個獨立國家。但根據統計,在這段爭取獨立的過程裡,卻是以約18萬東帝汶人的寶貴生命所換取而來的。

根據上文分析,從國史中的臺灣主權和王朝更替的省思,再加上當代東帝汶的獨立過程,在在顯示出,臺灣人民若要追求獨立建國,必須考慮的幾項歷史法則和經驗:

一,臺灣四次主權的歸屬全部以戰爭型式決定。

二,臺灣內部自發性追求獨立建國,沒有一次成功。而且從未有任何國際強權介入臺灣的獨立運動。

三,值得注意的是,臺灣四次主權易幟之時,臺灣民眾面對同屬漢民族的勝利者,總是帶著興奮的心情,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例如清廷擊潰明鄭,以及1945年中國戰勝日本,臺灣光復。但面對異族如日本殖民臺灣時的最初反應,卻是全島民眾,進行了多年的武鬥與文攻,不願接受日本的殖民統治。

四,當代東帝汶以18萬條人性命,經過20多年的鬥爭,才換取獨立。亦即試圖獨立的國家,必須有犧牲寶貴生命的心理準備。而且最終的成功,還必須獲得國際社會的出手相挺。

最後,若從中國人追求大一統的使命感,不做分裂國家的民族罪人,則吾人有一個大膽的預測,即萬一臺灣在追求獨立戰爭中,取得最終勝利。對岸無論是由誰掌權,必定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對臺灣發動統一戰爭,不達目的恐怕絕不會中止。屆時,臺灣必定將永無寧日。

陸、結語

吾人省思對日抗戰勝利80周年與臺灣光復的歷史意義,吾人必須從更為宏觀的角度,亦即從中華民族的生存史,方能理解為何中國人,犧牲數千萬條寶貴生命,和數以百億美計的財產,也在所不惜,其最終目的就是要取得最後的勝利,和光復臺灣與澎湖,以追求中國主權的完整,進而爭取中華民族的生存,也才是慶祝對日抗戰勝利80周年與臺灣光復的歷史關係的意義所在。

同時,從民國34年臺灣光復迄今80周年,臺灣在以中華文化為底蘊,加上以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為藍圖,輔之以西方各種治理學說,所創造出今天的臺灣各項成就,也可謂是中國人浴血奮戰,對抗日本頑敵後,所產生的價值,這也是國人在普天同慶這屬於中國人偉大日子,應該不能忘卻,必須永記在心。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