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洗腎人口長期以來維持近10萬人,但腎臟移植每年僅400多人,移植率偏低。醫界指出,關鍵在於器官來源不足與家屬同意率不高;衛福部統計並顯示,相關醫療支出屢創新高,呼籲從源頭預防與制度誘因並行調整。
2023年透析人數為9萬7262人;2024年洗腎人數約9萬7000人,但健保支出攀至約新台幣460億元,寫下新高。據聯合報,器官移植權威李伯璋指出,人口老化、糖尿病等慢性病增加,使洗腎支出「像無底洞」。
據器官捐贈移植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資料,2015至2025年5月底,國內器官含組織受贈者累計逾1萬人,但等待移植者常年超過1萬人,且平均每日約有3.3人等不到器官而過世;等待名單中以腎臟占比最高、約78.5%。
在手術量能方面,近年腎臟移植案例仍約每年400餘例,與龐大洗腎人口相比顯示供需失衡。學界並指出,潛在捐贈者家屬同意率不到兩成,是提升移植率的最大瓶頸之一。
衛福部相關公開資訊顯示,政府一方面推動預立醫療與器官捐贈意願登錄,並建置統計與宣導機制;各縣市器捐意願簽署人數逐年增加,但距離實際捐贈、配對與移植仍有落差,需持續改善院際協調與配對效率。
醫界建議,政策上可同時強化三面向:第一,提高器捐意願與家屬同意率,包含生前宣示、醫院端溝通。;其次,優化跨院配對與分配流程、縮短等待時間;第三,從源頭預防慢性腎臟病惡化,包含早期篩檢、糖尿病與高血壓控制、生活型態介入,降低進入透析的比率。同時,健保給付結構應兼顧鼓勵移植與長期照護品質,以避免透析治療形成單一誘因。
醫療成效方面,健保長期資料顯示國內移植成績不遜歐美,腎臟移植10年存活率可達約八成;但在器捐與配對尚未突破前,「多人等一腎」的現實將持續存在。
衛福部也指出,從體重控制、採行健康生活型態,包括規律運動、健康飲食及定期篩檢做起,這些都是降低腎臟病風險的保護措施。在疾病管理上,隨著年齡老化與多重慢性病的增加,對於有三高的患者,規律用藥,低鹽、低糖飲食控制及血壓、血糖的監測,都是重要的預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