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歐洲出口停滯考驗全球衝擊下的經濟韌性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 年的歐洲經濟站在十字路口。全球貿易動能放緩、中國大陸需求下降、能源價格波動及財政風險,讓出口陷入困境。然而,歐洲整體並未出現全面衰退,反而憑藉內需、服務業與勞動市場的支撐,展現出一定韌性。根據歐盟統計局(Eurostat)數據,2025 年第二季歐元區 GDP 季比成長率為 0.2%,年比成長 0.6%,雖然低於疫情後的平均,但仍顯示經濟避免陷入衰退。本文將從出口、內需、南北差異、財政金融挑戰與未來展望五方面,檢視歐洲如何在壓力中維持穩健。

出口停滯與國際需求降溫

歐洲出口疲軟的核心來自全球需求下滑。2025 年上半年,歐元區貨物出口額較 2024 年同期僅小幅成長 0.1%,幾乎處於停滯狀態。與疫情後的復甦高峰相比,出口動能明顯減弱。

其中,德國受影響最深。德國出口在 2025 年 1 至 6 月較前一年同期下跌 2.5%,汽車與機械是最大拖累。德國對大陸出口額較 2021 年高峰已縮減近 20%,反映中國大陸經濟放緩對歐洲製造業的直接打擊。

另一方面,美國貿易保護政策也加重歐洲壓力。美國提高對鋼鐵、汽車與部分高科技產品的進口壁壘,使歐洲商品在北美市場的競爭力下降。根據歐盟委員會資料,2025 年上半年歐盟對美出口額僅成長 0.3%,遠低於過去五年的平均水準。

此外,能源轉型帶來短期成本。碳排放交易系統(ETS)價格在 2025 年上半年維持每噸 70 歐元以上,雖較 2022 年的高峰下降,但仍提高了傳統產業的營運負擔,使出口競爭力受到限制。

內需消費與勞動市場的支撐

歐洲經濟能避免陷入衰退,關鍵在於內需與就業市場的穩健。

家庭消費在通膨趨緩後逐步回升。2025 年 7 月歐元區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降至 2.5%,相比 2023 年高峰的 10% 已大幅回落。食品與能源價格下降,使家庭實質購買力改善。零售銷售數據顯示,2025 年上半年歐元區零售額年增 1.8%,主要由耐用品與餐飲支出帶動。

勞動市場更是穩定支柱。2025 年 7 月歐元區失業率為 6.0%,創下歷史低點之一。德國失業率僅 3.1%,顯示企業雖縮減投資,但仍保留人力。工資水準則出現溫和上升,歐元區平均薪資在 2025 年上半年成長 4.3%,雖低於通膨高峰期,但足以支撐消費動能。

觀光與服務業亦發揮關鍵作用。根據歐盟旅遊統計,2025 年夏季歐洲境內觀光人次比 2019 年疫情前高出 8%。西班牙與義大利分別錄得 9% 與 7% 的觀光收入成長,成功彌補出口疲軟的部分缺口。

德國出口困境與法國財政風險

歐洲兩大經濟體的不同困境,凸顯結構性挑戰。

德國長期依賴出口導向模式,當前受到大陸需求疲軟的重擊。德國工業生產在 2025 年 6 月年減 1.4%,其中汽車產業表現最差,出口量年比下跌 5%。雖然政府投入 200 億歐元 支持氫能與半導體產業,但短期內難以取代傳統產業的地位。

法國則陷入財政與金融壓力。2025 年財政赤字占 GDP 比率達 5.2%,高於歐盟規範的 3%。債務規模持續攀升,公共債務占 GDP 比例突破 110%。2025 年 8 月,法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一度升至 3.5%,甚至超越義大利的 3.4%,反映市場對法國財政體質的憂慮。這一異常情況引發金融市場討論,顯示歐洲財政穩定性面臨挑戰。

南歐復甦與東歐機遇

歐洲內部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

南歐國家憑藉觀光業復甦,經濟表現相對亮眼。西班牙 2025 年第二季 GDP 年增率達 2.1%,高於歐元區平均。義大利則受益於餐飲與文化產業的復甦,失業率降至 7.2%,創十多年來新低。這些數據顯示服務業已成為南歐經濟的重要驅動力。

東歐國家則在製造業與外資布局上展現潛力。波蘭 2025 年上半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資(FDI)金額達 120 億歐元,較前一年同期成長 15%,主要集中於汽車零組件與電子業。捷克與斯洛伐克也因供應鏈多元化,成為歐洲汽車產業的新興基地。雖然烏克蘭戰爭持續,但東歐地區仍展現相對強勁的成長力道。

通膨趨緩與金融挑戰

歐元區通膨逐步回落,使經濟壓力緩解。能源價格是最大變數,天然氣進口價格在 2025 年平均為每兆焦耳 35 歐元,低於 2022 年能源危機高峰的 80 歐元。這大幅降低了企業成本,並穩定了家庭支出。

然而,金融挑戰仍存在。歐洲央行在 2022 至 2024 年連續升息,使基準利率升至 4.25%,雖然 2025 年進入暫停期,但高利率環境仍抑制投資。歐元區企業貸款餘額在 2025 年上半年年減 1.7%,反映中小企業在融資上受到壓力。

部分國家高債務問題未解。義大利公共債務占 GDP 比例在 2025 年仍維持 142%,一旦全球金融環境轉緊,風險可能快速升高。歐洲財政規範若無法重新強化,可能削弱市場對歐元區的長期信心。

未來展望與政策調整

展望未來,歐洲能否維持經濟韌性,取決於產業轉型與政策協調。

首先,在產業結構方面,歐洲必須加快綠色能源與數位化轉型。歐盟計畫到 2030 年將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 45%,若能落實,將有助於降低對外依賴,並在新能源產業中培養新優勢。

其次,在財政政策上,歐盟需要重新檢視穩定與成長公約的執行力。若各國無法控制赤字與債務,金融市場的不信任可能成為中期風險。建立更嚴格的財政監管機制,或許是歐洲重建信心的重要一步。

最後,對外經貿戰略必須多元化。歐盟近年加強與印度、東南亞及非洲的貿易合作,2025 年上半年對印度出口額年增 12%,對非洲出口年增 8%,顯示新興市場有望成為分散風險的關鍵。若能進一步強化與美國的合作並降低摩擦,歐洲將能在全球供應鏈重塑中找到新的立足點。

歐洲出口陷入停滯,但整體經濟並未失速,反而展現出一定程度的韌性。內需與服務業支撐基本成長,勞動市場與觀光產業發揮了穩定作用。德國與法國分別暴露出口依賴與財政脆弱的結構問題,而南歐與東歐則展現多元化的潛力。

未來,歐洲若能加快能源轉型與產業升級,嚴守財政紀律,並開拓更多新興市場,將有機會在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中維持競爭力,並將短期挑戰轉化為中長期機遇。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