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熱潮撐台灣!IMF上修GDP至3.7% 兩岸經濟動能出現落差

台灣政府大力推展人工智慧(AI),圖為輝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左)於美國時間13日,在德州把首批AI超級電腦DGX Spark之一交付給SpaceX首席工程師馬斯克(右)。圖/輝達提供、中央社
台灣政府大力推展人工智慧(AI),圖為輝達(NVIDIA)創辦人黃仁勳(左)於美國時間13日,在德州把首批AI超級電腦DGX Spark之一交付給SpaceX首席工程師馬斯克(右)。圖/輝達提供、中央社

全球景氣放緩,但AI投資與科技出口仍為台灣帶來動能。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指出,2025年全球經濟成長率將由3.3%降至3.2%,2026年進一步降至3.1%;其中,台灣受惠科技投資與外銷回溫,明年成長率上修至3.7%,相對大陸維持4.8%不變,兩岸經濟動能出現落差。

IMF於昨(14)日在世界銀行與IMF年會期間發布最新報告。據觀察者網,全球經濟增速自疫情後持續放緩,主要受高利率、地緣政治與貿易壁壘影響。發達經濟體2025年平均成長率預估1.5%,新興市場與發展中經濟體約4%。IMF認為,通膨雖趨緩,但仍高於疫情前水準,金融環境雖改善,投資與貿易仍面臨不確定性。

大陸方面,IMF維持2025年經濟成長率4.8%的預測。陸媒認為,這是因為房地產市場低迷、青年失業率偏高,加上政策刺激效果遞減,使內需動能不足。雖然政府持續加大基礎建設與信貸支持,但民間信心未恢復,結構性挑戰依然存在。

台灣則在IMF報告中被視為區域表現相對穩定的經濟體之一。報告上修2025年台灣實質GDP成長率至3.7%,反映出口復甦與AI、高效能運算(HPC)等科技投資持續帶動產業鏈。報告同時預測,台灣2026年成長率為2.1%、通膨率約1.7%、失業率3.4%,整體物價穩定、就業情勢平穩。

分析指出,兩岸經濟結構的差異正逐步拉開。大陸成長仰賴政府主導與房地產拉動,民間部門參與不足;台灣則憑藉科技出口與企業投資支撐外需,但內需擴張與產業多元化仍有待強化。若全球AI(人工智慧)投資降溫或外部需求減弱,台灣景氣仍可能受波及。

IMF預計明年春季再度更新報告。有經濟觀察人士指出,兩岸在政策與產業結構上的差異,將成為影響未來數年亞洲供應鏈重組的重要變數。台灣若能在科技與內需之間找到平衡,提出正確的能源政策,讓企業不再擔心電力的問題,才能因應未來的發展。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