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在雙十國慶日上午公開表示將建立更完整的「台灣之盾」(T-Dome)飛彈防禦系統,相比以色列的「鐵穹」(Iron Dome)飛彈防禦系統,以及美國即將發展的「金穹」(Golden Dome)飛彈防禦系統,將構建更加緊密的台灣防空飛彈密度及防禦能力。
以色列的「鐵穹」飛彈防禦系統,除了基於自身的強大國防工業外,還有來自美國的支援,主要目標是土製火箭,或者來自伊朗精度並不高的彈道飛彈,功能和預期的「台灣之盾」還是有基本上的差異。
台灣空防上最大的對手來自於對岸高密度中、短程彈道飛彈,及射程超過300公里的長程火箭,防衛難度更高,如果單憑著台灣自行研發的各類型中短程飛彈防禦系統,還是力有未逮。
台灣自製的攻擊無人機。圖/記者楊俊斌攝
最大的問題在於台灣沒有自己的衞星,戰時必須仰賴美國衞星的支援,一旦有變化,台灣的各種飛彈特別是長程飛彈,可能出現盲區,防守功能大失,就算新發展的「強弓飛彈」系統功能強大,但也不可能全部使用「強弓」飛彈防禦,建構自己的衛星導航系統,又是一筆難以計數的天文數字。
台灣已經擁有超過六千枚各型防空飛彈,但就算有如此高數量的飛彈,但在戰爭初期這些飛彈可能也會很快用光。
台灣自行研發的各種反無人機系統。圖/記者楊俊斌攝
打羸戰爭不可能完全靠著只是防禦系統,不管「金穹」「鐵穹」或是「台灣之盾」都有可能面臨彈種用盡的一天,要打贏戰爭,只有摧毀對方的發射基地才有機會獲得勝利的機會。採被動防禦立場,而且很多關鍵技術不在手上,戰時狀態可能左支右絀。
除非「台灣之盾」是打算從太空進行飛彈防禦,但這又涉及到天價成本的問題,台灣軍備不可能無限制投資,更何況更加廉價的無人機在未來戰場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如何防範高價飛彈之餘,更多的無人機,才是國防部下一步防護的關鍵,和思考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