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鎤銘專欄】中美臨界對峙:北京拒與美軍接觸的驚險邊緣

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2025年10月6日,前美國拜登政府國家安全委員會副國務卿兼印太協調員庫爾特·坎貝爾(Kurt M. Campbell)在 《Foreign Affairs》發表文章指出,中國大陸拒絕與美國軍方建立有效溝通與接觸機制,已讓中美關係滑向「危機即將發生」的邊緣。這種局勢,據他所言,是過去數十年以來最危險的時刻之一。

這一警訊揭示的核心問題不只是外交僵局,更關乎區域安全體系的脆化與全球穩定的未來。本文將從四個層面探討此議題:軍事互信機制的崩解、誤判與意外升級的風險、戰略競爭邊界的模糊,以及區域與國際秩序的重塑,最後再提出潛在緩解方向。

軍事互信機制的崩解

中美關係的基礎之一是軍事溝通管道。冷戰後期,美蘇之間即便敵對,仍維持熱線與會談制度,用以防止誤判。如今,大陸拒絕恢復與美軍的制度化聯絡,這一傳統已近乎斷絕。

坎貝爾指出,北京的拒絕態度反映出一種深層的不信任與戰略保留。大陸擔心與美方的軍事透明化會削弱自身威懾力,也憂慮任何制度化的接觸都可能被華府用作監控與約束工具。這種心態雖可理解,卻讓危機管理失去最關鍵的安全閥。

沒有軍事對話,雙方對彼此意圖的誤讀將不斷擴大。美方在南海的航行自由行動與大陸的艦機警戒行動彼此交錯時,若缺乏溝通,任何操作偏差都可能被視為挑釁。隨著這種信任赤字擴大,誤判的連鎖反應會迅速加深,將對抗推向失控邊緣。

誤判與意外升級的危險

當軍方接觸管道被切斷,技術性誤判將成為最大風險。南海、東海與臺海地區的海空活動極為密集,美軍偵察機、航母與巡航艦經常在距離大陸軍區極近的空域行動。大陸的防空系統、高速反應機制與電子偵測網絡則處於高度戒備狀態。

在這樣的環境下,一次雷達誤判或訊號干擾,便可能被誤認為攻擊行為。若缺乏直接通訊熱線,指揮官可能在幾分鐘內被迫作出報復決策。這種「戰術誤會」升級為「戰略危機」的速度,遠超冷戰時代。

此外,現代軍事科技的自動化程度極高,人工智慧與無人系統參與戰場指揮的比例日增。自動反應機制雖提升效率,卻也讓「誤啟動」與「無人誤擊」的風險無法忽視。一旦這些事件缺乏雙邊即時溝通管道,就可能引爆全面外交危機。

坎貝爾警告,今日中美之間的誤判風險甚至超越當年的美蘇冷戰,因為現代戰爭節奏更快、資訊更密集,而政治決策窗口卻更短。這使「無意衝突」的可能性急遽攀升。

戰略競爭的模糊邊界

在經濟與科技競爭全面升溫的背景下,中美兩國的軍事對抗界線正逐漸模糊。臺海、南海、東海與太平洋島鏈周邊,已成為戰略姿態與訊號互動的主舞台。

美方強調「自由航行」與「防止區域霸權」,而大陸則以「主權完整」與「安全防衛」為理由進行高頻演訓。雙方行動雖自認合法,卻在實際操作上不斷重疊。當缺乏明確的溝通規範與避讓協議,軍事邊界被模糊化,任何單一事件都可能被放大成「挑釁行為」。

這種模糊還體現在戰略層面。大陸逐步整合軍事威懾與經濟工具,形成「混合壓力策略」;美國則透過印太盟友網絡強化軍事部署。雙方在科技封鎖、制裁與軍備擴張上的互動,已讓競爭從單一領域延伸至整體對抗結構。當政治與軍事工具合流時,誤判與過度反應的機率進一步上升。

區域與國際秩序的動盪

中美軍事關係的惡化不僅影響雙方,也衝擊整個亞太安全架構。臺灣、菲律賓、日本與韓國等國都被迫在中美對抗間調整政策。一旦發生海空衝突,區域安全同盟體系可能被拖入事件,形成連鎖反應。

東協及其他多邊安全機制本應提供緩衝平台,但當中美缺乏對話時,這些機制的影響力也被削弱。區域國家在夾縫中難以保持戰略自主,只能被動調整立場。

在全球層面,若中美長期陷入對峙,國際秩序也將被迫重組。歐洲、印度與俄羅斯等主要力量可能趁勢重新布局,試圖填補權力真空。供應鏈重整、能源安全與科技標準戰都將受到波及。結果可能不是新的平衡,而是持續的不穩定狀態。

降低風險的可能途徑

當前最急迫的任務是防止中美軍事溝通完全中斷。即便雙方立場難以妥協,也應考慮有限重啟機制,如恢復海空意外通報熱線、艦機遭遇規範協議、危機管理會談等。這些技術性措施雖無法化解政治矛盾,但能防止誤判升級為衝突。

其次,雙方可透過多邊場域重建信任。由區域組織主導的安全論壇或演習,可在不涉及敏感議題下建立基本互動。例如透過東協防長會議擴大機制、亞太安全對話平台等,讓軍方代表有機會面對面溝通。

同時,也應思考建立更高層次的「危機冷卻制度」。包括預先設定危機降級流程、允許第三方居中協調、訂立核武與網路戰禁界線等,皆可減少衝突外溢的風險。

對美方而言,過度施壓只會加深北京的防禦姿態;而對大陸來說,封閉軍事交流並不意味著更安全,反而讓誤判代價更高。唯有重啟互信的最小機制,才能確保競爭仍在可控範圍內。

坎貝爾在文末指出,中美關係正進入一個雙方既無法合作,又未能建立可控對抗框架的「結構性危險的新階段」。這種局勢既非戰爭,也非和平,而是一種高度不穩定的臨界狀態。

北京拒絕與美軍接觸,或許出於戰略考量,但若缺乏對話,就等於失去了控制危機的最後防線。南海與臺海一旦出現意外事件,無論哪一方先動,都可能在短時間內引爆政治與軍事連鎖反應。

歷史經驗顯示,大國衝突往往並非源自意圖,而是來自誤判。若中美不在此刻建立最低限度的溝通與管控機制,那麼未來任何一次擦肩,都可能成為戰火的起點。眼前最迫切的課題,不是誰讓步或誰勝出,而是如何確保危機不被點燃。因為一旦火苗燃起,無人能全身而退。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