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在「樺加沙」豪雨衝擊下,23日午後發生潰堤,洪水沖毀馬太鞍溪橋,造成慘重傷亡。如今中央與地方針對如何解決堰塞湖後患爭論不休,臉書粉專提出國際經典三大案例說,軍事爆破恐非萬靈丹。
根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初步統計,截至24日中午,共14人死亡、18人受傷、124人失聯。國軍已投入第2作戰區兵力,首波派遣448名官兵及AAV7兩棲突擊車2輛、3.5噸載重車29輛、工程機具6部,協助地方政府執行災後復原任務。
對此,臉書粉專「世界特種部隊與軍武資料庫」專文談到,面對高懸在河谷中的「不定時炸彈」,民眾不禁想問,除被動監測與撤離,有無更積極手段?軍事爆破是否可行?
文章指出,堰塞湖處理是一門結合地質學、水利工程學與風險管理的複雜科學。每座堰塞湖的材質、規模、地形皆不同,最佳處理方案必須以科學現場勘查與風險評估為前提。該文透過國際經典案例,提供「有機會時的處理思路」,但非保證成功的萬靈丹。
案例1:爆破開出人工溢洪道 — 塔吉克澤拉夫尚河谷
1964年4月,中亞塔吉克(Tajikistan)的澤拉夫尚河谷(Zeravshan Valley)發生大規模山崩,約1,500至2,000萬立方公尺土石瞬間傾瀉堵塞河道,形成天然堰塞壩。下游古城撒馬爾罕(Samarkand)面臨毀滅性洪水威脅,數十萬居民生命安全受危。
蘇聯政府緊急動員龐大工程與軍事力量,採用爆破結合機械開挖的方式控制湖水釋放。文章指出,兩次定向爆破使用約250噸炸藥,清除超過23萬立方公尺堆積物,在壩體上切出深40至50公尺的人工溢洪道,逐步引導湖水下泄,成功避免瞬間潰壩造成毀滅性災害。
案例2:開挖為主、定向爆破為輔 — 四川唐家山堰塞湖
2008年汶川大地震形成257座堰塞湖,其中唐家山堰塞湖蓄水量高達2.5億立方公尺,威脅綿陽、江油等城市百萬人口安全。大陸政府緊急動員軍隊與工程單位,主要以重型機械開挖導流通道,小規模爆破移除堅硬岩體,確保導流渠深度與寬度符合排洪需求。
經數週努力,最終開出一條數百公尺長、10公尺深、7公尺寬的人工溢洪道,湖水有序下泄,水位逐步下降,成功化解潰壩危機。
案例3:完全用挖掘引流 — 美國蒙大拿「地震湖」
1959年,蒙大拿州發生7.3級強震,引發3,800萬立方公尺山體滑坡,堵塞麥迪遜河形成「地震湖」。美國陸軍工兵團評估後,因堰塞壩體積龐大、地質不穩,爆破可能引發更失控洪水或二次崩塌,最終決定全面採用機械開挖。
工兵團動用大量推/挖土機等重型設備,開鑿一條寬76公尺、深15公尺的穩定泄洪通道,湖水得以有序排放,水壓逐步降低,最終化解潰壩危機。該事件被視為全球應對堰塞湖威脅的經典案例之一。
成功案例難以複製
對照光復鄉的災情,許多人會疑問:「既然有方法,為何不早點處理?」專家提醒,這些國際案例屬於極少數具備合適條件、最終成功化解的案例。絕大多數情況下,工程人員面對「想做也未必能做」的困境。比如工程可及性受限,多數堰塞湖位於深山,人跡罕至,道路斷絕,大型開挖機具難以進入。
另如壩體極度脆弱,台灣堰塞湖多由鬆散土石臨時堆積而成,稍微操作可能導致瞬間潰壩,引發更大洪水。此外,工程失敗風險高,大型工程需大量時間與金錢,且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成功。政府必須考慮若失敗後果,盲目操作後果無人承擔。
因此,有時「暫時不做工程介入」,全力監測並制定疏散計畫,是最負責任、最無奈的決策。
此次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事件再次提醒社會,堰塞湖並非遙遠現象,而是潛在的高風險災害源。如何結合科學評估、緊急工程與監控疏散,是政府與專家持續面對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