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波頓(John Bolton)24日在《國會山莊報》(The Hill)撰文指出,川普政府傳暫停約4億美元對台軍事援助,這不僅讓台灣的安全前景蒙上陰影,更可能使台灣成為美中貿易談判的籌碼。波頓直言,這動作與2019年川普凍結對烏克蘭軍援如出一轍,顯示決策未必根據戰略需要,而是服務於短期政治利益。
Reports of the Trump admin withholding $400M of military assistance to Taiwan are deeply disturbing. Taiwan is the world’s key manufacturer of sophisticated computer chips, which underlines the risk of Chinese hegemony over the island.https://t.co/8vIpe7pn7X
— John Bolton (@AmbJohnBolton) September 24, 2025
軍援暫停 重演「烏克蘭前車之鑑」
波頓在投書中指出,白宮雖聲稱對台軍援案尚未作出最終決定,但「暫停」本身就是強烈訊號。他回顧2019年川普任內曾以無關防務的理由,凍結對烏克蘭安全援助,如今對台灣的處置似乎走向相同道路。
他強調,中國對台威脅無庸置疑,美國國會長期支持台灣的軍事自衛,且這種支持跨越黨派分歧,反而顯得更加珍貴。然而,當美國行政部門一旦動搖,不僅削弱嚇阻效果,更會使北京誤判華府的決心。
台灣戰略價值難以取代
波頓說,1949年以來,美國根本利益之一就是阻止台灣被中國大陸吞併。台灣的地理位置處於「第一島鏈」核心,早在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時代就被形容為「不沉的航空母艦」。同時,台灣在全球半導體與高科技供應鏈中扮演關鍵角色,其憲政民主體制更使其成為美國安全戰略的一部分。
因此,軍援中斷釋放的訊號很令人憂心。波頓稱,表面理由是川普急於與中國達成「史上最大貿易協議」,並渴望與習近平會面。事實上,川普在第一任期未能實現這一承諾,如今更因推動「對等關稅」導致盟友流失,使得談判籌碼日益有限。
波頓說,9月19日「川習通話」時,雙方討論包括TikTok議題。依照美國法規,川普本應要求TikTok在限定期限內出售或關閉,避免其蒐集美國用戶資料。但川普最終選擇放軟立場,原因在 TikTok 的操作有利其選舉利益,同時涉及部分支持者的商業投資。
波頓認為,這種「為了私利而忽視國安」的模式,令人擔心台灣會成為下一個被交易的標的。
經貿議題上中、俄獲利 印度反受打擊
在國際經貿上,波頓指出川普的政策更顯得矛盾:中國近年大幅購買俄羅斯能源,本應遭遇美方制裁或關稅提高,但川普並未採取行動。反觀印度,一個對美國遏制中國至關重要的戰略夥伴,卻被課徵高達50%關稅。這種「對敵寬鬆、對友苛刻」做法,最終讓北京與莫斯科反而得以喘息。
《上海公報》與《台灣關係法》風險
波頓在文中提出最嚴厲的警告,他說,川普可能在政治層面作出更具殺傷力的妥協。若川普選擇重新詮釋或修改《上海公報》,讓《公報》更符合、甚至片面承認中共對台主權(to concede communist China’s sovereignty over Taiwan),不僅將徹底削弱台灣的國際地位,也會在亞洲盟友之間製造震撼。
他強調,《台灣關係法》保障美國對台安全承諾,但川普過去已展現無視態度,一如在TikTok事件上刻意違背法定期限。波頓認為,一旦白宮選擇繞過國會,台灣的安全恐隨時被拋棄。
美國承諾非鐵板 「台灣不能被動」
波頓疾呼:現在不是台灣支持者袖手旁觀的時刻。川普的決策往往依靠社群媒體訊息或即興判斷,缺乏完整的國安會專業分析,也不見與盟友充分溝通。在這種情況下,台灣須意識到,美國的承諾並非鐵板一塊,唯有自我強化才能降低被犧牲的風險。
旅美教授翁履中:這是集體警訊
對波頓的投書,旅美教授翁履中今(25日)在臉書提醒台灣,不要將其僅視為單一評論。雖然波頓與川普早已決裂,但他仍能反映華府決策圈氛圍。事實上,這篇文章揭示的是一股「集體警訊」:華府內部開始質疑台灣是否仍具不可替代性。更值注意的是,波頓與台灣執政黨關係一向密切,可能在川普眼中成為「有人操作輿論對付他」的證據,進一步觸怒川普,使台灣更被動。
翁履中強調,若美國領導人不再視台灣為戰略必守之地,軍援暫停只是開始,更嚴重的是可能在政治層面出現妥協。台灣不能僅僅防範軍事衝突,更要警惕中國以「窮台策略」切斷經貿、削弱民心。當人民對政府失望時,統戰效果將更容易滲透。
他呼籲台灣應增強經濟韌性與社會信心,避免陷入對外依賴。他警告,「如果外部保護並非永遠可靠,台灣唯一能做的就是讓自己變得不可替代。」
此外,翁履中表示,台灣社會長期將焦點放在「武力犯台」的可能性,但更大風險其實是「和統」:若北京選擇以經濟封鎖和政治孤立逐步壓縮台灣生存空間,而政府卻僅用口號與話術粉飾,最終將使民心潰散。
他提醒無論國際環境如何變動,台灣必須看清幾個現實:一,美國領導人未必把台灣視為不可替代;二,軍事援助並非唯一風險,更大挑戰是政治妥協;三,台灣要靠自身建立不可替代的地位,避免被當成交易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