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傳毅/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
中科院自主研發的「快奇」攻擊型無人艇,在今年8月於國軍精準彈藥射擊操演中,以創新「無人機/艇海空聯合作戰」戰術戰法進行實彈射擊,已在台北國際航太展中登場亮相。
在台北航太展中,中科院也展出最新的「勁蜂」系列(I、II、III、IV)無人機,新亮相的勁蜂-IV除了原本的靶機功能,還可外掛彈頭進行快速攻擊,或是與反艦飛彈配合,成為誘標型無人機,三合一功能CP值很高。
體系作戰!說好的體系作戰呢?假設「快奇」與「勁蜂」系列無人機全部服役,問題是:無人機艇的指揮體系是或否形成完整的分層指揮,例如參謀總部(最高決策)分配任務、作戰區中層管制節點(規劃任務)、末端執行平台之自主協同機制?
作戰指揮機制下放到艦隊、聯隊、聯兵旅(或聯兵營)等各軍種、或交由各個作戰區指揮無人機艇?或是讓各單位自己看,誰要這些無人機、無人艇,自己拿!?反正,目前無人機艇還在中科院手上,等他們玩爽了再說!
國軍無人機艇作戰的問題
目前國軍的無人機與無人艇協同作戰體系尚未建立、或仍處於探索與驗證階段。所謂「不對稱戰力」,應該指的是經由「勁蜂IV無人機+快奇無人艇攻擊」進行,若以過去國軍各自獨立作戰的習慣來看,很難看出指揮與協同作戰能力。
在解放軍登陸部隊集結之際,勁蜂-I與IV無人機進行源頭打擊;當解放軍在距離灘頭或港口30至50公里的外海區域,登陸部隊進行舟艇換乘、隊形展開的登陸準備區之際,以蜂群「快奇艇」實施飽和攻擊。
現在有個細節需要釐清:誰下令給勁蜂-I與IV進行源頭打擊?如果解放軍登陸船團繼續接近本島,誰下令出動「快奇艇」?假設一切都很順利,「快奇艇」(以GPS導航)至預定海域待命,收到攻擊指令後高速(約45節)突進至距目標約8公里處,發射「勁蜂-1」自殺無人機,目的是干擾和壓制解放軍軍艦近防系統、或破壞雷達等設備。
從大陸彼岸到此岸的一路上,國軍中短程無人機活動不能消停,否則無法持續攻擊。在勁蜂無人機吸引解放軍火力並造成干擾之後,快奇艇緊隨其後展開攻擊;若不成,立即發起自殺式撞擊摧毀目標。這又產生一個問題:無人機艇的數量足以發動持續性攻擊嗎?
此外,我們無從得知國軍AI技術的「聰明度」,是否能處理無人載具間的相互感知、目標識別、自主決策、終端蜂群打擊等,如果無人機艇協同作戰依賴後台遙控,表示無人機艇尚未形成去中心化、高度自主的群體智能決策能力。
如果無人機艇無法操控蜂群(當然是AI控制),而完全依賴後台士兵,幾乎談不上蜂群作戰了。假設一次性出動1000架勁蜂、1000艘快奇,豈不需要2000名士兵操縱?這個玩笑開得太大了吧?
還有,這些無人機艇與後台之間的通信怎麼辦?假設無人機艇採用了GPS導航+戰術數據鏈+光電回傳的復合制導模式,理論上,能在遠距離通過衛星規劃航線、中距離經由數據鏈傳遞與回傳指令,最後由後台人員遙控進行最終攻擊。這一切怎麼運作的?
無人機艇與後台通信的問題
江湖傳言,美軍可能為這條通信鏈路開放LINK-16或LINK-22,此傳言若為真,未來不但可尋求並深化國軍與美軍的情報合作,而且還可能讓美軍從後台介入指揮。
媒體並未公開國軍無人機艇的數據鏈型號,但整體趨勢是依賴美軍技術升級,也就是更先進的LINK-22戰術數據鏈系統。LINK-22比國軍現役的LINK-16,無論在通信頻寬、抗干擾能力、終端接入數量、特別是超視距通信和跨軍種協同方面有顯著提升。其理論通信距離在通過基站轉接時,可達1800公里。
在美軍協助之下,未來若能將國軍指揮體系和武器平台例如F-16V、海馬斯火箭炮、魚叉反艦飛彈等,深度嵌入美軍作戰體系之內,的確能使國軍與美軍實現互聯、互通、互操作。
無人機艇與後台之間再怎麼互聯、互通、互操作,最終得依靠戰術數據鏈,才可能把所有的武器平台連結在一起成為一個完整的作戰體系,除非武器平台已經聰明到自己可以出港、起飛、編隊、目標識別、打擊等。
即使如此,戰場狀況瞬息萬變,臨時變更任務情形屢見不鮮。例如1架勁蜂-IV在執行源頭打擊任務途中,發現1艘正在上浮的解放軍潛艇,此時這架勁蜂必須立即攻擊,否則將可能貽誤戰機。它必須通報後台領導。
事實上,也只有在這種情形之下,與後台聯繫才是有意義的,因為後台有超級電腦,能夠在幾毫秒之內重組所需兵力以及替代兵力,兩不耽誤。其餘時間,這些無人機艇按照事前設定的APP執行既定任務。
如果無人機艇與後台之間的通信被切斷怎麼辦?現在我們站在解放軍這邊,看看對方如何入侵國軍的戰術數據鏈。
解放軍如何入侵國軍數據鏈?
我們假設解放軍有能力監控、干擾甚至癱瘓國軍數據鏈系統。解放軍電子戰飛機和地面干擾系統,能對國軍雷達和數據鏈路進行壓制性干擾,例如運-9電子偵察機能在300公里範圍內實施有效干擾,使得國軍的雷達無法準確探測登陸部隊集結,連數據鏈也可能中斷。
解放軍數據鏈核心技術是經AI技術優化之數據鏈,還有量子加密技術,形成一個高速抗干擾數據鏈(如DTS-03)。其抗干擾性強(量子加密、智慧跳頻)、抗毀設計(去中心化、節點可替代)。
即以跳頻技術為例,LINK-16每秒跳頻77000次,而DTS-03為80000次(LINK-22每秒跳頻次數不詳)。最重要的是,DTS-03具備智慧跳頻技術,除非運用量子計算機,否則幾乎不可能入侵。
DTS-03最大的亮點是網路中的每個節點(例如戰機、艦艇、步兵、無人載台等),都能動態加入或離開,網路結構可實時動態重構。假設某個節點被摧毀,剩餘節點能自動重組並維持通信,極大提升了系統的抗毀性和生存能力。
DTS-03並非單純的通信網路,它還能整合雷達、聲納、電子偵察等多種訊息,並通過AI演算法進行數據融合、目標識別和威脅分級,為戰場指揮官提供更精準的決策支援。因此,DTS-03是戰略、戰役、戰術、陸、海、空、天、電磁等多域作戰能力的戰術數據鏈系統。
解放軍現役的DTS-03數據鏈系統應該具有壓制優勢,最起碼具備「主動致盲」與癱瘓國軍數據鏈系統的能力。由於國軍數據鏈系統採「中心化架構」,節點固定,戰時極易遭到針對性打擊。
此外,國軍武器系統高度依賴GPS系統進行導航和定位,而解放軍具備干擾和欺騙GPS信號的能力,連俄軍都有能力干擾和欺騙北約GPS系統,這可能導致勁蜂系列無人機和快奇艇迷航,俄烏戰爭證明依賴單一導航系統的脆弱性。
結論
今年9月19到23日的長春航展中,展示了加裝了6個掛架的「殲-6改無人機」,值得關注。殲-6於1964年開始服役,總數量超過4800架。
如果把這架殲-6當作自殺無人機來看,6個掛架可攜帶6枚精確制導炸彈或飛彈,若再加上自己,一次可攻擊7個目標。若捨不得扔掉,還可以讓他飛回來,重新加油掛彈再戰,這款改裝無人機,完全就是針對台灣。
我們不知道解放軍改裝了多少架殲-6,應該不少,而且我們相信,這些殲-6(改)應該是攻台的第一波武器,國軍可有防禦之道?
(作者譚傳毅為台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