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釀災 爆破與否釀正反議論

花蓮馬太鞍溪因土石崩落形成堰塞湖,並於23日下午發生溢流現象,洪水瞬間沖毀馬太鞍溪橋。圖為24日被沖斷的橋面在河床邊。圖/中央社
花蓮馬太鞍溪因土石崩落形成堰塞湖,並於23日下午發生溢流現象,洪水瞬間沖毀馬太鞍溪橋。圖為24日被沖斷的橋面在河床邊。圖/中央社

強烈颱風樺加沙帶來豪雨,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下午溢流,洪峰越過堤防破口直灌光復鄉市區,釀成14死34傷,124人失聯。災後各界矛頭集中在「要不要爆破」處理堰塞湖,中央與地方意見分歧。

國民黨團總召、花蓮立委傅崐萁批評,堰塞湖屬中央管理,卻遲遲未果斷處理。他說,早在7月26日就要求行政院與國防部比照南投案例,動用爆破方式疏解水量。當年南投堰塞湖約4000多萬立方米,用爆破就解決,他質疑這次中央遲未採取行動,才導致慘劇發生。

相對的,學界專家則持不同看法。台大土木系教授、前內政部長李鴻源表示,兩周前,內政部長劉世芳已邀集團隊監測,推算堰塞湖滿水位約9000萬噸,相當於2至3座牡丹水庫。一旦強行爆破,可能瞬間引發難以控制的洪峰,反而危及下游。中央因此選擇提前撤離7000至8000名居民,避免在最壞情況下釀成更大災難。

李鴻源也指出,這個堰塞湖的量體實在太大了,像這一次的溢流事件沒有辦法預防,只能預估淹水的範圍跟時間,因此,當初他們以數字模擬,跑了好幾個數字,實際結果跟模擬的還算吻合,所以疏散成功。

與南投類似的堰塞湖治理案例為南投九份二山崩塌所造成的堰塞湖。921大地震後,南投九份二山(位於南投中寮鄉和興村與國姓鄉南港村交界處)崩塌,形成堰塞湖阻水。在該處,官方並非採用「爆破徹底拆除」手段,而是開挖與拓寬溢流水道,降低水位、導流、設置截水溝、加強邊坡穩定等方式。

水利署在「九份二山堰塞湖治理成果」報告中,記錄的是對溢流水道、截水溝、導水道加寬加深,以及坡面排水處理的工程方式。對於一次性爆破將堰塞壩炸掉,尤其4000萬噸水以上,應不太可行。

另有專家呼籲,台灣應建立清楚的「堰塞湖處置標準」,明訂何時爆破、何時疏散,以利日後應對類似事件發生。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