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評論】新加坡武裝部隊退休金改革智慧:從「終身俸」到「積累帳戶」的制度轉型

童振源/駐新加坡代表

在20世紀末,新加坡武裝部隊推動了一場深具結構性的制度轉型,將延續數十年的「終身俸」制度,徹底改造為以個人積累帳戶為基礎的一次性退役金制度。這並不只是單純的福利調整,而是一場兼顧國防財政永續、人口老化挑戰與軍人人才管理的全方位創新。

改革的背景:財政壓力與人才流失的雙重挑戰

回溯1990年代,新加坡的舊制「終身俸」在保障退役軍人生活方面確實發揮了穩定作用,但隨著國民平均壽命的延長,政府必須長期承擔龐大的年金支出,財政壓力日益沉重,持續性備受質疑。

更大的問題在於,舊制與服役年限高度綁定,對於那些在中途選擇轉換跑道、急需財務支持以銜接第二職涯的軍人而言,缺乏彈性保障。許多年輕軍官因此選擇提前退役,造成中堅幹部的大量流失。

政府在推動改革時,指出舊制潛藏的風險以爭取既有軍人的支持。首先,必須服役滿一定年限才能享有退休金,等待冗長且缺乏彈性。其次,若因嚴重過失遭處分,可能一夕之間失去全部退休俸。再者,倘若退役後壽命不長,便無法真正受惠於制度。這些不確定性,使得舊制在保障與誘因上顯得愈發失衡。

三大改革目標:財政、人才與彈性

改革的核心目標十分明確:其一,確保財政可持續性,避免國家陷入無底債務的風險;其二,增強軍隊的競爭力與留才效應,使核心軍官更願意留任;其三,提供職涯規劃上的彈性,使軍人在中年退役時能以儲蓄金作為轉職或生活後盾。

更重要的是,改革也意味著軍隊制度與整體公共部門的接軌。透過將軍人的退休制度逐步與公務員體制融合,軍官在退役後能更自然地轉入其他政府部門,軍隊不再是孤立的「制度島嶼」。

改革策略:積累帳戶的制度設計

1998年,新加坡國會正式通過法案,推出「儲蓄與退役金計劃」,率先適用於正規軍官;2年後擴展至士官與專業軍人,全面邁入積累帳戶制的新時代。

這套新制的核心設計在於個人積累帳戶。政府依薪資比例定期提撥,退役時一次性發放累積金額,作為軍人轉職或退休的資金來源。

為了爭取既有軍人的支持,政府設計了5大誘因,凸顯新制相較於舊制的優勢:不論年資長短皆可累積一次性退休金,避免全有或全無的落差;給付不再受退役後懲處影響,保障更為穩固;退休儲蓄金可立即運用,免受壽命長短的限制;自願轉入新制者更享有加薪獎勵;同時,在醫療保障上設計過渡方案,年資超過20年的軍人仍保有舊制醫療待遇,而不足者則以加薪補貼,自行投保醫療保險。

此外,改革採取「平穩過渡」的策略,現役軍官可選擇保留舊制或轉入新制,並確保既有福利完整轉換,避免士氣受挫。最終,軍人逐步恢復與一般勞工相同的公積金繳納比例,享有住房與醫療等同等待遇,軍隊與社會的制度差異逐步縮小。

政治智慧:兼顧既得利益與弱勢群體

退休制度改革從來不是單純的技術設計,而是一場政治與社會的協商。若忽視既得利益者的擔憂,改革必然遭遇強烈反彈;若忽視弱勢群體的保障,則會製造新的不公。新加坡的改革成功,正因為設計者洞察到這種微妙平衡。

透過「祖父條款」賦予舊制軍官選擇權,既有受益者得以安心;透過加薪與醫療保障的延續,提升新制的吸引力,減少疑慮。這種兼顧公平與效率的設計,使改革免於僵局,也展現了推行政策的精準拿捏。

改革實施後,成效逐漸顯現。國庫支出由不可預測的長期負擔,轉化為可控的積累帳戶,財政壓力大幅緩解。對軍人而言,看得見的積蓄成為留任的重要誘因,同時也保障了退役後的轉職資源,促成正向的人才循環。最終約有八成五的軍官選擇轉入新制,顯示改革獲得大多數人認同。

結語:制度轉型需兼顧既得利益與弱勢群體

新加坡武裝部隊的退休金改革,從「終身俸」到「積累帳戶」,是一場結合財政審慎與改革智慧的成果。新加坡改革成功的關鍵是兼顧既得利益與弱勢群體,讓不同群體都能找到可接受的立足點。這項改革不僅確保了國防財政的永續,也為整個社會的人才流動與長遠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