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在加薩的一系列軍事行動遭國際社會痛斥「種族滅絕」,批評聲浪升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而歐盟作為以方最大貿易夥伴也態度轉向,不僅提出對以色列進行貿易制裁,多個成員國更宣布承認巴勒斯坦建國。大陸社科院歐洲專家趙俊杰今天(23日)指出,歐盟一味支持以色列將付出得罪阿拉伯國家的代價,勢必對歐洲能源供應造成更大危害,加上街頭抗議與政治壓力,「如今與以色列拉開距離才是歐洲務實的外交選擇」。
法國與沙烏地阿拉伯22日共同召開聯合國峰會,號召多國領袖支持「兩國方案」,力挺巴勒斯坦建國。至此,聯合國193個會員國中已有152國承認巴勒斯坦,而安理會五常僅剩美國未承認。歐盟日前更宣布擬對以色列採取一系列制裁措施,顯示其多年一貫的挺以政策出現重大轉折。
對於歐盟立場,趙俊杰在大陸官媒《環球網》撰文指,以哈新一輪衝突爆發初期,不少歐盟成員國站隊以方,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則因全力力挺以色列而遭歐洲議會議員批評,但隨著以色列持續在加薩轟炸及下令全面禁止國際援助進入,歐洲民間抗議聲浪不斷升高,而歐盟內部此次罕見地達成政治共識支持制裁以色列,凸顯國際格局劇烈變動。
趙俊杰指出,以色列軍事行動被視為「種族滅絕」,引發歐洲多國大規模街頭抗議,政府承受不小的輿論壓力;其次,從戰略層面看,歐洲能源已因俄烏戰爭陷入危機,若因支持以色列而得罪阿拉伯國家,將使能源供應雪上加霜。在歐盟追求戰略自主的當下,調整外交立場、維護與中東關係,才符合核心利益。
趙俊杰提到,歐洲社會結構因大批中東與北非難民湧入而持續變化,移民與少數族群支持巴勒斯坦的聲音成為政府無法忽視的現實政治壓力。
趙俊杰指出,西班牙在歐盟中對以立場最為強硬,不僅率先反對以色列參加下一屆歐歌賽(Eurovision Song Contest)、公開支持巴勒斯坦示威活動,政府更取消與以色列價值近10億歐元的武器合約,並加大對加薩人道援助,西班牙此舉不僅單純考量82%民眾支持巴勒斯坦,左翼政府本身的立場與減緩難民潮、反恐考量,皆使其立場強硬。
德國方面,過去因納粹歷史包袱而長期支持以色列,但近來態度亦有轉變,從無條件支持以色列,到宣布暫停對以出口軍事裝備,甚至是社民黨領袖也呼籲制裁以色列,不僅受民意影響,德國最大反對黨「另類選擇黨」(AfD)的排外與反猶立場亦形成政治壓力。
趙俊杰認為,目前歐盟的制裁措施尚屬象徵性,主要針對兩名以色列高層,動用「全球人權制裁機制」及「全球歐洲」金融工具,並涉及價值58億歐元的以色列輸歐商品,不過歐以關係或將逐漸疏遠。
馮德萊恩22日在聯合國大會期間表示,歐盟將設立「援助巴勒斯坦捐助方集團」,協助加薩戰後重建,以色列則批評,這場會議不過是「政治表演」,並強調以色列將堅持到人質獲釋、哈瑪斯被剿滅為止,才會結束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