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慎/輔仁大學日文系(所)特聘教授兼日本暨東亞研究中心主任、 臺灣大學日文系(所)兼任教授
自民黨在參議院選舉挫敗,繼去年10月改選的眾議院失去過半席次,參議院亦無法掌握過半,石破茂內閣淪為戰後日本實施新憲後,在國會雙少數下,最弱勢的政權。惟在野陣營左右紛雜,難以整合,在國會中居少數的自民黨與聯合執政的夥伴公明黨與在野勢力巧妙的維繫平衡。
參議院敗選後,自民黨即揚起逼宮的聲浪,要求石破茂下臺負責,但石破茂不為所動,堅持至今。黨魁為敗選負責為責任政治常規,石破茂為何打破常規拒絕下臺,其底氣何來?在參議院選後,日本各家民調顯示,石破茂內閣的支持率一路走揚,奇蹟式的脫離支持率低於3成的「危險水域」,最新的《日本經濟新聞》民調支持率更回升至42%,遠高於自民黨28%的政黨支持率。「日經」民調亦透露,認為「不應該提前」舉行黨總裁選舉52%,主張「應該提前」的僅佔39%。自民黨內「拉下石破茂」的政治操作顯然不符民意的期待。
參議院選舉後,在野陣營並未趁勢發動倒閣,以迫使石破茂首相解散眾議院,一舉推倒「自公聯合政權」,實現政黨輪替。此乃因最大在野黨立憲民主黨在參議院選舉中表現差強人意,未展現在野共主的氣勢,主導在野勢力的合縱連橫,共組新的執政聯盟。立憲民主黨代表(黨魁)野田佳彥在黨內的處境相似於自民黨中的石破茂,在選後的總結報告中,要求野田為「大慘敗」負責,重建黨的領導階層。此時解散眾議院徒令右派旗幟鮮明的國民民主黨及參政黨得利,立憲民主黨意外的成為「自公聯合政權」的閣外隱性支持力量。
在支持石破茂內閣的民意中以「人品值得信賴」為由居多,石破茂在自民黨內不與派閥為伍的孤鳥性格成為受國民青睞的主因,此亦表現在多數民意認為自民黨在選戰的接連挫敗,不該由石破茂一人負起全責,選民不滿自民黨在「安倍一強」結構下,「派閥政治」復活,重燃「政治與金錢」的弊端實為關鍵。參議院的敗選意味民意對自民黨「派閥政治」的審判尚未結束,無涉派閥的石破茂無須代為受過。
然而,自民黨「拉下石破茂」最力者為以高市早苗為首的「舊安倍派」及至今堅拒解散派系的「麻生派」掌門麻生太郎,渠等結合當選5屆以下政治基盤尚未穩固,擔心在此波審判自民黨「派閥政治」的海嘯下遭滅頂的少壯派國會議員,啟動黨內的提前選舉總裁機制,發動形同「罷免」石破茂的投票,為岌岌可危的「自公聯合內閣」投下不可測的變數。
「拉下石破茂」日本會更好?答案應是否定,因為此僅是與多數民意背道而馳的「舊安倍派」及「麻生派」為自身政治利益的盤算,而非自民黨浴火重生之道。「拉下石破茂」不必然是「安倍政治」歸位及麻生太郎登上「闇將軍」的結局,此或許是為戰後日本民主種下禍根的開端,但相信日本民意能力挽狂瀾,做出符合日本國家利益的裁判。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