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城/梅花新聞網主筆
今年從5月的歐戰勝利、8月的日本投降到九三勝利紀念日,賴清德身為中華民國總統,不以戰勝國為榮,絕口不提日本戰敗,反而接受前殖民主的「終戰」說法,這不是中立史觀,而是「皇民史觀」。這種有失身分的發言,引來不少爭議。
爭議的不止於此,讓世界更為詫異的是他為二戰軸心國的回護與讚揚,竟然與德日的極右翼同調,對二戰後歷史的理解更讓匪夷所思。
試以賴清德在九三軍人節臉書貼文為例,他寫道:「很欣慰的是,當初的軸心國,都成為了民主國家,不僅保障自由民主、奉行市場經濟、更在乎人權與法治,實現了繁榮與和平,廣受世界各國敬重。」賴清德在上述三個歷史紀念日的發文中都呈現同樣的觀點。
首先,軸心國戰後的民主化與市場化,並不能迴避戰爭時期所犯下的罪行,對其他國家人民或是猶太人的屠殺與傷害豈能用戰後的民主與繁榮一筆帶過。從未見賴清德對軸心國的歷史責任有過任何追究,卻大力讚揚這些國家戰後的表現,姑且不說日軍對於中國的蹂躪,台灣的殖民苦難史也忘到九霄雲外。
再者,二戰後軸心國德義日的復興,必須放在冷戰結構來看,而不是民主與資本主義的簡單解釋。鐵幕的快速落下與韓戰的爆發將德國與日本推到冷戰前線,美國投入大量資源恢復日德兩國的生產,成為整個戰爭機器的一環,但由於美國駐軍提供國防安全,省下國防經費專心建設,美國還提供市場,給日德賺取大量外匯的機會。這些都與民主或市場經濟得關係不大,因為反觀台灣、新加坡和南韓的經濟奇蹟都不是建立在民主化之上,也是不完全的自由市場經濟,而是威權主義與國家控制經濟高地的管制資本主義所帶來的。
近年來,德國右翼勢力效法日本,對德國二戰歷史提出新的詮釋引發不少爭議。右翼歷史學家試圖淡化德國責任、凸顯民族精神、以及相對化納粹罪行的特徵,甚至改變政治記憶論述,形成一種「德國受害者」的敘事。在戰後德國的經濟奇蹟上,右翼史學家傾向從民族性角度解釋,強調德國人的勤勞、紀律與技術優勢,將經濟快速復興視為「德意志精神」的勝利。與此同時,他們相對忽略美國馬歇爾計畫的支援、冷戰地緣政治格局的穩定作用。
德國右翼主張應減輕德國的「集體罪責感」,建構「受害者敘事」。這一做法在政治上受到極右翼政黨如德國另類選擇黨(AfD)的歡迎,在歐洲引人側目。賴清德觀點與德日極右翼史觀相呼應,放在國際上,恐會貽笑大方。
今年是抗戰勝利80週年,也是世界許多國家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這場戰爭放在更大的歷史脈絡來看,除了反法西斯外,同時也是一場反殖民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中華民國廢除了不平等條約,戰後台灣光復,擺脫了殖民地的地位。而對全球受殖民地區而言,二戰後至今是去殖民化與再殖民化的不斷鬥爭。中華民國的總統對歷史認識如此扭曲與淺薄,從台灣史的角度也是再度自我殖民化,犧牲3500軍民贏得的抗戰勝利,難道80年後又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