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凱鈞專欄】AI內閣卻沒電力支撐 台灣數位轉型陷入結構性困境

台灣要發展AI產業但是電力不足是最大的隱憂。圖為823核三延役公投前夕民眾黨舉辦的造勢活動。圖/中央社
台灣要發展AI產業但是電力不足是最大的隱憂。圖為823核三延役公投前夕民眾黨舉辦的造勢活動。圖/中央社

張凱鈞/綠色AI算力聯盟會長

行政院長卓榮泰啟動「AI行動內閣2.0」的內閣改組,這次內閣改組涵蓋多個部會首長與次長的人事異動,雖說「AI行動內閣2.0」名稱具有高度宣傳效果,但目前看來賴政府仍缺乏具體可行的政策規劃。賴政府也尚未明確說明如何將AI技術落實於國家治理、產業轉型與民生服務等面向,也缺乏可量化的執行指標與時程安排。若僅是只在人事更替上用心,而無實質真切的政策改革,「AI行動內閣2.0」恐又淪為空洞的政治口號。

畢竟今日台灣正陷入了能源供給的結構性問題,核能的停用,綠能發電的不穩定性,火力發電對空氣品質汙染的危害,都讓台灣的能源政策備受考驗,但AI發展對電力需求提出巨大挑戰,包括大數據運算、雲端服務等各面向都需要穩定的電力供應。然而賴政府對未來整體產業所需的電力來源規劃仍不明確。

此外AI系統的建構與運作更需要完整的基礎設施支撐,包括數據中心、網路基礎建設、人才培訓體系等。但目前賴政府也尚未提出跨部會的整合性規劃,各部門都是各自為政在高喊AI。並且民眾對AI的未來實際應用場景依然不清楚,建議賴政府可推動具體AI應用試驗點,例如在某區域推動智慧交通系統、遠距醫療照護、智慧農業等,讓民眾看到AI應用的實際效益。透過成功案例的示範,建立國人對政府AI政策落實的信心。

「AI行動內閣2.0」的啟動代表賴政府希望以新形象展現改革決心,但華麗的名稱若無扎實的行動支撐,終將難以獲得民眾信任。對社會而言,真正重要的是政府提出的AI政策能否改善經濟民生,賴政府應極力避免AI政策因電力不足而無法落實,更要讓全民對AI應用的期待轉化為具體可見的實際成果。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