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滬蘇南通新機場公司正式成立,由上海機場(集團)有限公司持股51%、南通城市建設集團持股49%,這代表著上海第三機場項目進入實質性推進階段。該機場將按照4F級國際機場標準建設,近期設計年旅客吞吐量達4000萬人次,規模超過大陸部分中西部省會樞紐機場。
《中國民航報》指出,一旦上海第三機場建成並通航,疊加浦東機場四期擴建,上海有望超過紐約、倫敦,成為全球航空旅客吞吐量最大的城市。
上海目前已擁有浦東、虹橋兩大國際機場,2024年旅客吞吐量合計約1.24億人次,位居大陸首位,與東京並列全球第三,僅次於紐約、倫敦。
隨著國際金融、貿易和中轉需求持續增長,上海航空樞紐面臨飽和。浦東機場雖在擴建,但高峰時段起降容量接近極限;虹橋機場則以商務航線為主,擴展空間有限。
澎湃新聞指出,在上海第三機場選址塵埃落定前,江蘇蘇州、南通,以及浙江嘉興都積極爭取。其中,蘇州作為「兆元GDP城市」,長期渴望擁有民用機場,甚至在1980年代就提出過規劃。最終,南通拔得頭籌,蘇州的「機場夢」再次叫停。
南通勝出原因主要有三點:
1.區位優勢:南通位於長江入海口北岸,與浦東機場隔江相望,直線距離不足70公里。
2.長三角一體化布:大陸「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中,上海是龍頭,江蘇、浙江、安徽「各揚所長」。南通作為上海「北大門」,被寄予承接上海功能溢出的角色。將第三機場放在南通,有利於帶動長三角北翼發展,平衡區域格局。
3.蘇州交通替代性強:雖然蘇州缺少民用機場,但高鐵網極為發達,30分鐘內可直達虹橋機場,1小時內可抵達浦東機場。與其投入巨資新建機場,不如繼續依託上海現有航空樞紐。而南通雖然已有興東機場,但能級有限,難以滿足未來區域增長需求,因此更具建設大型國際機場的必要性。
上海第三機場預計在2030年前後建成投用。屆時,上海將成為中國首個「三機場城市」,與浦東、虹橋共同組成「世界級機場群」,有望在全球航空版圖中躋身首位。
對南通而言,這一項目不僅意味著地位躍升,也將帶來產業、人口和資本的深度聚集,助力其打造長三角北翼新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