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行政與國際事務學系副教授
連續兩次政治大罷免聲浪餘波盪漾尚未平息,核三廠延役公投以不到三成的投票率未獲通過,然支持同意比例高達七成四,顯示民眾對民進黨政府所倡議非核家園目標並非完全認同。然這場本應牽動台灣能源結構及安全的關鍵公投,卻未能引發台灣社會廣泛辯論及集體動員,反映出台灣公投政治的幾個深層困境。
核三廠公投案最終的票數分佈為:同意票約434萬票(佔投票人數的74.2%),不同意票約151萬票(佔25.8%)。然據《公民投票法》規定,公投案通過的門檻為有效同意票數多於不同意票數,且有效同意票數須達到投票權人總額的四分之一。此次公投的同意票數並未達到約500萬票的法定門檻,故未獲通過 。
究竟核三廠延役公投總投票率未及三成,其形成因素為何?是選民政治冷漠缺席嗎?還是因賴清德總統曾宣稱核安非公投所能決定使然呢?致公民政治效能感不足呢?此次公投結果有何啟示及反思呢?
首先,核三廠延役公投總投票率低於三成結構性因素。此次投票最引人注目的數據是僅有29.5%的投票率,創下自2017年《公投法》修法降低門檻以來全國性投票的新低紀錄,與2021年四大公投案41.1%的投票率相比,民眾的參與意願顯著下滑 。核三延役公投投票率不到三成,凸顯台灣能源政治的冷漠與分裂、效能感不足。
投票率低落也與制度疲勞與動員不足有關。公投制度雖強調直接民主,但在缺乏強制投票機制及綁大選的情況下,選民可以選擇「缺席」。尤其是 7/26、8/23 的接連政治動員後,社會已出現投票疲勞,能源議題專業性強,無法激起民眾投票熱情。民進黨反對核能,有意降低民眾公投熱情,並未積極動員支持者;國民黨雖支持民眾黨主張延役,但其地方組織及網絡動員能量呈現弱化趨勢。
根據依2019年7月立法院修訂版本新增公民投票日,使公投與大選脫鉤,當公投與任何選舉同時脫離舉辦投票時,降低選民熱情及投票誘因。此次公投不僅與大選脫鉤,而且僅有單一議題;儘管尚有七席立委罷免案,但並非全國性選舉綁公投議案。未來若要提高公民民主參與,公投綁大選制度性設計有其必要性及合理性。
8月21日核三廠延役公投前夕,兼任民進黨主席的總統賴清德在黨中常會強調「核安是科學問題,不是公投能決定」,並表態「823公投我會去投票,我們一起投下不同意票」。賴總統論述核心:核電廠安全與否應該由專業的科學檢查來判斷,而不是透過民眾投票來決定。核能安全是科學問題,不是公投決定。
既然賴總統說核安不是公投所能決定,那麼核三公投到底可以決定什麼?民眾投票的意義何在?賴總統說法引發民眾疑慮:縱使核三廠延役通過,民進黨政府也會以核安問題阻撓。政府認為重啟核電應該要有的程序標準,設定兩個必須:核安會要定出程序辦法、台電必須自主檢查;「三個原則」則是賴政府對核電重啟設定的政策標準:核安無虞 、核廢有解、社會共識。
其次,核三廠所在地屏東縣贊成比例多於反對,且核三廠所在區域贊成延役比例高於其他區域。屏東核三廠所在地多數居民,贊成比例高於反對。因為電廠多年帶來回饋金、就業與基礎設施,地方居民雖承擔風險,但也認為延役比缺電更有保障。
作為核三廠的所在地,屏東縣全縣投票率為31%,略高於全國平均,整體票數也是同意多於不同意。然而,細究其下的鄉鎮,卻有七個鄉鎮(萬巒鄉、高樹鄉、九如鄉、新園鄉、崁頂鄉、林邊鄉、南州鄉)的不同意票數反超同意票 。更具指標性意義的是核三廠所在的恆春鎮,儘管同意票多於不同意票,但投票率不足三成,投下同意票的選民僅佔全鎮合格選民的16%。
再者,貢寮地區支持核三廠延役,卻反對所在地重啟核四廠。新北市貢寮核四廠所在地居民支持核三延役,卻堅決反對核四重啟。核四長期爭議與不安全形象,讓居民寧願接受舊廠延役,也不願冒險推動新廠。
北部核電廠所在地選民對核能發電廠的策略選擇轉向。擁有核一、核二及核四廠的新北市萬里、石門、貢寮等地區,在2021年針對本地「重啟核四」的公投中,投下多數的不同意票高於同意票。然在這次針對南部核三廠的公投中,卻轉為多數的同意票高於不同意票。
2021年新北三區當地居民出於對自身安全的考量,反對重啟在地的核四廠;但到2025年當議題變為南台灣的核三廠時,轉而投下同意票。這表明對部分選民而言,這個風險只由其他地區來承擔及替代,是可以同意。吊詭是,核三廠延役屏東地區所在地投同意票,高於不同意票。若是重啟核四議題進行公投,是否也會呈現同意票大於不同意票。
最後,蘭嶼地區貯存核廢料,但贊成核三延役比例比不支持高,但支持度很低。蘭嶼鄉的低度參與有其特殊意涵,作為全台唯一低階核廢料貯存場的所在地,蘭嶼鄉的投票結果同樣是同意大於不同意,但其投票率僅有12%,這顯示當地居民對此議題的極度冷感或無力感,也凸顯蘭嶼地區民眾逐漸擁抱核能趨勢。
綜言之,台灣在能源政策及議題上,已產生嚴重「社會信任赤字」,政府缺乏全景清晰的能源轉型藍圖,民眾對核能、再生能源、甚至石化燃料、火電,皆存在懷疑與分裂。尤其地方分歧明顯化,設有核電廠的地方與承擔廢料貯藏的地方,其立場及態度迥異。當公投一再成為「對政府投不信任票」的工具,缺乏具體政策後續承諾,反讓重大能源政策理性辯論淪為意識型態標籤化政治煙火秀。
核三延役公投投票率低於三成,給與當代台灣重要公共議題反思,若欠缺制度設計與政治動員誘因,即使攸關民眾高度關注公共議題可能被輕忽;民眾對於涉及核安議題的思考,可能潛藏區域利益選擇。公投後台灣仍須面對能源轉型的艱難抉擇,從此次公投近七成四同意票顯示民眾逐漸改變非核家園目標追求,關鍵是選擇一條兼顧安全、永續、正義與公平之能源路徑。
※以上言論不代表梅花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