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發「伊斯蘭國」罪行 伊拉克開始挖掘最大規模亂葬崗

伊拉克開始挖掘伊斯蘭國遺留大型亂葬崗。圖/取自CGTN《YouTube》官方頻道
伊拉克開始挖掘伊斯蘭國遺留大型亂葬崗。圖/取自CGTN《YouTube》官方頻道

伊拉克政府近日啟動一處被視為極端武裝組織「伊斯蘭國」(IS,前稱ISIL「伊拉克與黎凡特伊斯蘭國」)遺留大型亂葬崗的挖掘工作,該亂葬崗位於摩蘇爾南部,據信是2014年伊斯蘭國佔領伊拉克大片領土期間,對平民實施大屠殺的遺址之一。

綜合伊拉克國家通訊社與《半島電視》(Al Jazeera)報導,伊斯蘭國2017年被擊敗後,留下無數暴行證據,當局正試圖揭開這段黑暗歷史的真相。當地政府聯合司法部門、法醫調查員、伊拉克烈士基金會(Iraqi Martyrs Foundation)及亂葬崗事務局(Directorate of Mass Graves),周日(17日)正式在摩蘇爾南部的阿爾-卡夫薩(al-Khafsa)展開挖掘工作。

該遺址是一個深約150公尺、寬110公尺的天然天坑,被認為是伊斯蘭國實施最殘酷大屠殺的現場之一。烈士基金會亂葬崗挖掘部門負責人阿薩迪(Ahmad Qusay al-Asady)表示,挖掘計畫在本月(8月)9日正式啟動,初期作業聚焦於收集地表可見的人類遺骸及證據,為全面挖掘做準備。

阿薩迪指出,由於現場存在硫磺水及未爆彈等危險,全面挖掘需國際專業支援。硫磺水可能侵蝕遺骸,增加DNA鑑定難度,使阿爾-卡夫薩成為「極其複雜的遺址」。當局計劃建立資料庫,收集疑似受害者家屬的DNA樣本,以確認身份。

根據目擊者及家屬的未經證實陳述,該遺址可能埋有至少4000具遺骸,甚至更多,其中約70%為伊拉克軍警人員,其餘包括雅茲迪族(Yazidi)等受害者。

阿爾-卡夫薩位於伊拉克第二大城摩蘇爾附近,該城於2014年被ISIL佔領,直至2017年底被擊敗。伊斯蘭國在勢力最大時期,控制伊拉克及敘利亞約半個英國大小的領土,以敘利亞拉卡(Raqqa)為其自封「哈里發國」(Caliphate)首都。該組織以殘暴著稱,曾對雅茲迪族實施大屠殺,殺害數千人並奴役數千名雅茲迪女性。雅茲迪族長期遭受迫害,2014年在伊拉克辛賈爾(Sinjar)地區的遭遇尤為慘烈。

有目擊者證詞顯示,伊斯蘭國武裝分子曾用巴士將受害者運至阿爾-卡夫薩進行處決,許多人被斬首。當地律師拉阿提亞(Rabah Nouri Attiyah)表示,根據其處理的70多起失蹤案件資料,阿爾-卡夫薩可能是「現代伊拉克史上最大的亂葬崗」,但調查人員尚未能確認其確切規模。

《衛報》(The Guardian)指出,伊斯蘭國的暴行不僅限於2014至2017年間,伊拉克至今仍在挖掘前總統侯賽因(Saddam Hussein)政權時期的亂葬崗,顯示該國長期面對的歷史創傷。專家指出,阿爾-卡夫薩挖掘的複雜性凸顯國際合作的重要性,特別是處理危險物質與遺骸鑑定的技術支援。

《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分析,雅茲迪族等少數族群的遭遇顯示伊斯蘭國針對特定群體的系統性滅絕行為,「挖掘工作不僅是尋找真相,更是為受害者及家屬伸張正義的第一步」,伊拉克政府需投入更多資源,並與國際組織合作,加速亂葬崗調查,以撫慰受害者家屬並記錄歷史。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