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三重啟公投第二場電視辯論會焦點:台灣被封鎖 核電能救命?

核三重啟公投第2場電視意見發表會9日登場,正方代表是國民黨立委翁曉玲(右)、反方代表為行政院能源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左)。圖/中央社
核三重啟公投第2場電視意見發表會9日登場,正方代表是國民黨立委翁曉玲(右)、反方代表為行政院能源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左)。圖/中央社

在9日晚間舉行的核三重啟公投第二場電視辯論會上,「萬一台灣被封鎖,核電會起什麼作用?」成了正反兩方攻防的焦點。正方代表、國民黨立委翁曉玲稱,萬一台灣海峽被封鎖,即便核三廠延役發電占比只有6%,但卻是台灣救命的電;反方代表、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則稱,核電的安全性不確定,正因為地緣政治,核電廠易遭受攻擊。

翁曉玲一開始就指出,台灣沒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水利也不是很穩定,有高達96%的能源依賴進口,萬一台灣海峽被封鎖該怎麼辦呢?即便核三廠延役發電占比只有6%,但這是台灣救命的電,怎麼能夠說不要就不要呢?

翁曉玲表示,台灣沒有豐富的礦產資源,水利也不是很穩定,若都依賴再生能源事實上也不可行,再加上現在台灣有高達96%的能源依賴進口,萬一發生緊急事故,台灣海峽被封鎖,煤、天然氣都進不來時,台灣該怎麼辦呢?所以這次核三公投是希望台灣的能源可以自主、安全。

林子倫則反駁,核電有兩大風險,首先是安全不確定性,因為台灣在地震帶上,而核三地質有斷層經過,另外就是地緣政治因素使核電廠易遭受攻擊。

林子倫表示,從能源安全切入,不是天然氣能用幾天,思考的重點應該是抵禦衝擊及快速恢復,應該具備韌性及永續,因此需要多元化的能源體系;能源安全定義在轉變、典範在轉移,系統設計能不能因應風險,過去大型集中式電廠,易受輸配及地緣政治的影響,而再生能源反而可以建立能源自主。

接著就是缺電的問題,翁曉玲表示,進入21世紀後,除德國之外,剩下只有台灣進入非核家園,但台灣並不像德國有煤礦、再生能源比例也接近5至6成,還可以向鄰近國家買電;德國政府曾向民眾保證,德國不會發生大缺電,台灣做得到嗎?

翁曉玲指出,在過去蔡英文政府執政8年間,有4、5次全國性大停電,區域性停電更是不計其數,動不動就看到分區輪流停電的狀況,這些停電絕不可能是小動物所造成的,這就是台灣缺電因而跳電。

林子倫反駁,再生能源的未來是趨勢,2024年全球核能發電比重9%,再生能源為32%,而世界電力發展趨勢最快2026年再生能源比重將超過燃煤;台灣是出口導向經濟,面臨減碳要求,國際市場提升競爭力,而核三就像是40年的進口老車,其風險是否跟新車一樣?會不會有找不到零件的問題?

翁曉玲也提到,對重視健康的民眾來說,重啟核電更具意義,因核電是唯一在發電過程當中不會製造溫室氣體與碳排的能源,美國、歐盟等國家將核能視為綠能、將核能產業視為綠能產業,核能的乾淨程度遠超過燃煤與天然氣。

翁曉玲指出,只有乾淨的核能,沒有乾淨的煤,可是賴清德總統2018年擔任行政院長時曾說過一句跌破大家眼睛的話,「深澳火力發電廠所使用的煤是乾淨的煤」;賴清德本身學醫,絕對知道空氣汙染跟身體健康之間的關係,核電因低碳排,對人體造成的健康風險最低,可是民進黨卻不斷洗腦民眾,說核電好可怕,只有非核家園才環保,但許多醫學資料顯示,火力發電造成的汙污對人體傷害有非常顯著的影響。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