仍以「反共」為823大罷免催票 賴政府藉外媒「出口轉內銷」控台灣有人親中

第一波大罷免完敗後,賴政府再接再厲,繼續以「反共」為主訴求推動第二波大罷免。圖/中央社
第一波大罷免完敗後,賴政府再接再厲,繼續以「反共」為主訴求推動第二波大罷免。圖/中央社

賴政府以「反共」為訴求的大罷免第一波完敗,為了替8月23日的第二波大罷免催票,賴政府再次透過西方媒體形塑,「許多台灣人更擔心北京可能利用兩岸長期文化經濟連結、培養內應以及架空台灣民選政府權力等手段,從內部顛覆台灣」,國營媒體再大幅轉載,達到「出口轉內銷」的大內宣效果。

《金融時報》6日以「台灣人為何擔心中國可能從內部接管」(Why Taiwanese fear China could take over from within)報導賴政府失敗的大罷免,報導從推動大罷免的陳如芬角度出發說,「如果我們不阻止他們,我們將永遠失去主權與自由」.將一場台灣內部選舉上崗上線成存亡之戰。國營中央社於8日大幅轉載該報導。

相對於《金融時報》,了解台灣政情的日本媒體雖然一樣關注大罷免,但立場顯得更加客觀與專業,《朝日新聞》於7月30日刊出的社論認為,一次同時罷免24位立委的嘗試,本身就過於激進,如果只是不認同國民黨的政治立場,透過下一次的選舉來決勝負才是合理的做法;但許多民眾對國民黨在立法院的作為抱持疑慮也是事實,因此,這次罷免投票的結果並不代表國民黨的政策方針得到了民眾的積極支持。

8月1日的《讀賣新聞》社論更直接點名賴清德「要為大罷免失敗負最大責任」,特別是賴清德在投票前的「清除雜質說」,導致社會分歧、煽動衝突,引發中間選民不滿;社論呼籲賴清德不應該煽動朝野對立,而應該透過對話來努力修復社會的分裂。

賴政府指控陸媒介入大罷免的反宣傳,但西方媒體的介選也很嚴重,像第一波大罷免完敗後,西方多家主流媒體的評論竟是:「台灣選民拒絕罷免親中立委」,「中國對於罷免結果可能感到非常振奮」,完全不顧「平衡報導」的新聞原則。

外媒這次除了在言論上支持民進黨的罷免,還以行動表達支持,7月18日,台灣外國記者會(Taiwan Foreign Correspondents' Club)還邀請蕭美琴開國際記者會,讓她在會上陳述民進黨推動罷免的論述;蕭美琴趁機宣稱,罷免權就像選舉一樣,是憲法保障的公民權利,有利於台灣的民主與團結。

延伸閱讀

熱門文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