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詐騙問題嚴重,而移民和移工又成了最弱勢的一群!南洋台灣姊妹會今天(6日)公布首份《移民/工詐騙之制度性風險報告》,揭露政府反詐盲區。針對婚姻移民及移工族群,政府在詐騙偵測、語言協助、通報機制上處處缺席,導致受害者不但得不到協助,還可能因此被懷疑為詐騙共犯。
該份風險報告指出,截自2025年6月,台灣的移民移工人口估計超過145萬人,其中婚姻移民約61萬人,移工84萬人,接近總人口的6.3%。內政部警政署打詐儀表板最新統計,最常見的詐騙類型是「假投資詐騙」、「網路購物詐騙」與「假交友(投資詐財)詐騙」。然而,這項官方統計並未以移民/工身分作為分析維度,未能揭示婚姻移民與移工的受害樣貌,使得反詐策略難以針對高風險族群制定有效對策。
姊妹會執行秘書周慧盈指出,移民工的受詐騙樣態,除了生活中常見的詐騙陷阱,更有來自制度本身的風險。本次調查發現,移民工受詐可分為兩類:一是「日常生活詐騙」,如購物、交友、贈品等情境;二是「制度性詐騙」,反映政策漏洞如何讓移民與移工長期暴露於風險,甚至被迫成為失聯或無證者。
調查數據顯示,有32.5%案例是詐騙者冒用朋友或家人的帳號,假借名義要求借錢或匯款;28%與假仲介或虛構工作職缺有關,移工支付高額手續費後卻發現根本無工作可做。另有18.1%受訪者曾在社群平台上遭遇戀愛詐騙,被假冒的情人騙取金錢;17.3%因參加促銷活動或申請免費贈品而洩露個資;更有11.9%受訪者表示,曾因借出或販售銀行帳戶而被捲入詐騙案件。
其中,有28%移民工,曾遭遇工作仲介的詐騙,這些詐騙以「轉職」、「代辦合法文件」、「引介高薪工作」等話術為餌,收取數萬元費用,將移工推向黑工市場、非法就業或無保障的勞動環境。
至於詐騙者是如何取得移民與移工信任? 28.5%受訪者表示,曾遭遇假冒政府或公司名義的詐騙,20.9%則看過詐騙集團提供看似真實的假證件或文件。這表示政府在移民工防詐行動中的缺席,反而變成詐騙者最好用的工具。
若不幸受騙,33%受訪者選擇尋求朋友或同鄉協助,23%會向在地移工或移民團體求助,僅13.7%受訪者選擇報警。這項結果點出一個長期被忽視的事實:在缺乏語言、文化理解與信任感的情況下,官方機制往往不是移民工第一時間能依賴的選項。
姐妹會表示,像遠洋漁工的處境就是最鮮明的例子之一。漁工長期斷訊於海上,連自己的身份被盜用都無從得知,成為詐騙集團眼中最無法反抗的「最佳目標」。姊妹會在高雄訪談一位印尼漁工Muhammad,他說:「詐騙者知道我在海上沒網路,就冒用我的照片和名字開了假帳號,傳訊息給我親友說我出事需要錢。等我靠岸時,才發現家人早就受騙了。」
姐妹會表示,如果政府持續將移民與移工排除在打詐策略、統計與資源配置之外,未來我們所看到的受害,將不再是「個案」,而是制度默許下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