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4日清晨,俄軍從多處跨境進攻,基輔等主要城市隨即遭遇首次轟炸。自那時起,空襲從未停歇。俄羅斯全面入侵超過三年後,烏克蘭各地民眾每晚被迫躲入防空洞與地鐵站,「夜宿庇護所」的生活已成日常。隨著俄軍夜間空襲規模不斷擴大,今年夏天,烏克蘭人待在避難處的時間創下新高。根據烏克蘭空軍統計,僅7月一個月,俄羅斯即向烏克蘭發射6,443架無人機與飛彈,為戰爭爆發以來最高紀錄,較6月增加約13%。
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ABC News)報導,俄軍的無人機與飛彈攻勢在規模與複雜度上均不斷升級。伊朗設計的見證者(Shahed)攻擊無人機被俄軍大量部署,並改名「天竺葵」(Geran),成為俄羅斯夜間騷擾烏克蘭城市與重要基礎設施的主力。由於特有的聲響,見證者與天竺葵無人機被烏克蘭人稱為「飛天摩托車」(flying mopeds),成為俄羅斯威脅的新象徵。
這些攻擊令人心生恐懼且致命。根據聯合國駐烏克蘭人權監測團發布的數據,今年6月烏克蘭平民傷亡創三年新高,計有232人死亡、1,343人受傷。俄烏雙方均未公布自身空襲行動的完整數據。烏克蘭空軍每天公布俄方無人機與飛彈的攻擊數量,而俄國防部則僅通報擊落的烏克蘭無人機數據。
ABC新聞根據烏克蘭空軍資料分析指出,7月俄羅斯共向烏克蘭發射6,245架攻擊型與誘敵型無人機,平均每日約201架;另發射198枚飛彈,平均每日逾6枚。
雖然烏克蘭攔截率頗高,但仍有大量飛行物成功命中目標,造成重大破壞。7月約有89%的無人機與61%的飛彈被擊落或被干擾。
相較之下,6月俄羅斯共發射5,438架無人機與239枚飛彈,平均每日181架無人機與近8枚飛彈,當月攔截率為無人機87.2%、飛彈73%。5月的數字則為3,835架無人機與117枚飛彈,平均每日124架無人機與近4枚飛彈,當月攔截率分別為85.7%與57%。
慈善組織烏克蘭希望基金會(Hope for Ukraine)」創辦人兼執行長博耶奇科(Yuriy Boyechko)表示:「目前,烏克蘭每天面臨300至400架無人機攻擊民用目標,這在2023或2024年根本難以想像。」
莫斯科並無減緩攻勢的跡象。俄國官員與媒體大肆宣傳該國無人機產能日益增強。例如俄國電視台Zvezda近期報導阿拉布加(Alabuga)無人機工廠的狀況,影片中,工人正大量組裝攻擊無人機,準備出貨。
這些無人機設計也不斷演進。早期版本塗成灰色,飛行高度低、速度慢,搭載高爆或破片彈頭,採渦輪驅動。
近期天竺葵無人機新型機體則改為黑色塗裝,覆以特殊吸波材質、飛得更高、路徑更加曲折以規避防空系統,有些甚至裝配溫壓彈(thermobaric)、具裝甲保護,或採噴射引擎推進。烏軍也回報部分新型天竺葵搭載AI導引系統。
戰爭研究所(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War)與德國少將弗羅丁(Christian Freuding)警告,俄軍未來每天可望發射1,000至2,000架無人機。芬蘭「黑鳥情報小組」(Black Bird Group)開源情報分析師帕羅寧(Pasi Paroinen)指出,他認為俄羅斯每晚發射1,000架無人機「完全有可能」。這些無人機攻擊既有效又相對便宜。根據各方估計,本土製天竺葵無人機單價約1萬至5萬美元。
雖然西方制裁使俄國軍備採購更困難,但被擊落的天竺葵殘骸中,仍不時發現大量西方企業製造的零件,這點讓基輔官員十分惱火。
此外,帕羅寧表示,攻擊型與誘敵型無人機混合運用,構成烏克蘭防空系統的棘手挑戰。他說:「整體而言,他們(烏軍)攔截表現不錯,但這也耗費大量人力,他們得派出大量機動防空小組,在鄉間到處巡邏、擊落這些東西。」
帕羅寧補充:「分析師普遍認為,這將成為一項重大問題。即使戰爭結束,這種產能仍會對歐洲其他地區構成威脅,因為俄羅斯能大量生產與儲備這類武器。」
烏克蘭則利用自製無人機深入俄羅斯境內,攻擊無人機工廠,但收效甚微。基輔方面正加大對俄本土的無人機攻勢。7月間,俄羅斯國防部通報共擊落3,008架烏克蘭無人機,平均每天約97架。6月擊落2,368架,日均近79架;而5月則通報擊落3,611架,平均每日116架。
不過,帕羅寧表示,烏克蘭對俄羅斯不斷擴張的無人機生產能力幾無對策。他說:「這些設施距離前線太遠,烏克蘭實際上沒有足夠射程的武器能打到,也許有部分遠程無人機,但整體而言,摧毀這類工廠超出基輔的能力範圍。」
他補充:「要摧毀大型工業設施,需要的火力與炸彈遠超他們現有投射能力,即便發射數百架無人機、其中數十架命中,也不容易造成致命破壞,且損壞通常也能迅速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