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何叫侵華日軍為「鬼子」,就是其所為之事「非人」,而中國戰勝日本後採取「以德報怨」政策,但留日的湖南教育家、開物乙種農業學校校長彭海鯤的故事卻告訴世人日本是如何「以怨報德」:彭海鯤曾在1939年9月第一次長沙會戰時,救助過一名日本兵,沒想到1941年12月第三次長沙會戰時,他的兩個女兒為了逃避日軍的欺辱,跳水自盡。
彭海鯤與鬼子的恩怨起緣於他留學日本,就讀東京早稻田大學法政專業;辛亥革命後,他任湖南法政學院院長兼省政府顧問,1916年任湖南省政務廳總務科長,1919年升任政務廳長並當選省參議會議員。
彭海鯤畢生重視教育,提倡實業,認為二者皆強國之本,曾著文指出,「工業不興而欲振商務,農產不盛而欲倡工業,是猶養指而失肩背……蓋農為工之本,宜尤重之」。1913年,彭海鯤在故鄉長沙縣福臨鋪希古台創立「開物乙種農業學校」(中專),開湖南民辦農業職校之先河;他同時把自己的住宅改成小學,免費招收農民子弟入學;開物農校內外,遍植果木、茶桑,辦實驗場,既供學生實習,又增加學校收入。
1921年,彭海鯤與長沙富商朱喬生集資興辦華實紗廠,機器設備均由英國進口,為湖南第一家私營大型現代紡織企業;1929年,他返歸故里,任開物農校校長,並擔任高倉中學董事長。
1939年9月,第一次長沙會戰時,一名日本士兵寶田吉郎在影珠山附近負傷,爬到開物農村門前要水喝,通曉日語的彭海鯤本於慈悲心找了民間郎中幫寶田吉郎療傷,還專門找了一間房子給寶田吉郎住;兩個月後,寶田吉郎傷好了,彭海鯤送他兩套便服,還有路費,讓他回家。
朋友們擔心彭海鯤的善舉會為他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但彭海鯤卻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無論屬於那個國家、那個民族,該救還是得救,我們要相信戰爭是暫時的,和平才是永恆的;他救寶田是期待他將中國人希望和平、反對戰爭的觀念傳播回去,讓戰爭早日結束;如果我們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簡單定性為戰爭雙方,那麼很多生命都會因此散失。
只是彭海鯤對日本兵的善心並未讓他兩個女兒逃過日軍的毒手,1941年12月第三次長沙會戰時,他的大女兒德芳、小女兒德嫻在開物農校附近被日軍發現,日軍一路追捕要凌辱他們,最後,兩個女兒不願被辱雙雙投水自盡;就連開物農校附設的小學,有三名小學生因為不願按日軍要求向漢奸汪精衛的照片敬禮,竟然被日軍當場殘殺。
這就是彭海鯤「以德報怨」的下場。1943年長沙淪陷,日軍多次威逼彭海鯤出任湖南省維持會長,但都被他嚴詞拒絕;1944年秋,彭海鯤病浙。
1985年,寶田吉郎回到開物農校故地,並在彭海鯤墓前跪拜悼念;寶田吉郎說,正是彭校長當年的一席話,讓他認識到日軍侵華是錯誤之舉,不但害死很多中國老百姓,也讓很多日本百姓白白喪命,如果不是彭校長,他就命喪中國了。